长春师范大学萨满文化研究所成立于2004年4月,是我国第一家萨满文化专门研究机构。研究所成立以来,就明确了以萨满教基础理论研究、民族学田野调查,与萨满文化保护、开发相结合的研究方向,并整合学校相关院所的研究力量,成立了“萨满文化与东北民族研究中心”。同年8月中心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萨满文化研究中心”, 2007年中心被评为吉林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民族萨满信仰历史与现状研究”为校级创新团队,2017年获批吉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经过10余年的建设,研究所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非遗保护、学术交流、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成为我校特色研究的一张学术名片。

       团队构成:目前,研究所专职研究人员共4人,其中正高职称1人,副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2人,博士学历3人,硕士学历1人,“长白山技能名师1人”(萨满剪纸)。

薛刚,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萨满文化研究所所长,首批吉林省高校科研春苗人才,“长师学者”菁英人才,主要从事清史、清朝制度史、萨满文化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吉林省社科规划办项目2项、吉林省教育厅项目2项,省级教改项目1项,主持并完成吉林省高教强省专项项目1项。发表学术论文30篇,其中CSSCI检索论文14篇,核心期刊论文4篇,1篇被《新华文摘》摘编;出版专著《清代文官考核研究》1部,主编《萨满文化研究》(3-5辑)《<盛京时报>长春资料选编(1922-1923)》《九台锡克特哩家祭掠影》《九台满族石氏家族祭祖习俗调查与研究》等学术编著6部。获吉林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2018年)、长春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2014年)、三等奖3项(2012年、2018年、2020年)、吉林省社科联优秀成果奖2项(2010年,2012年),中国民族学人类学优秀论文奖1项(2014年)。

谷颖,文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东北民族萨满神话、萨满信仰变迁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级科研项目3项,参与各类科研项目6项,发表学术论文16篇,其中CSSCI检索论文4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篇。

宋继刚,史学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宫廷萨满教史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2篇,其中CSSCI论文4篇,主持省级项目2项。

丛彦博,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北方少数民族萨满信仰现状调查及萨满造型艺术研究。主持省级项目1项,参与各类科研项目6项,发表论文12篇,国际会议论文1篇。

关长宝,知名满族剪纸艺术家关云德(已故)剪纸传承人,长白山技能名师,开展满族萨满文化剪纸艺术创作。

       科学研究:研究所成立以来,先后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项目、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项目和吉林省教育厅项目20余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0余项。出版《萨满文化论》《萨满艺术论》《中国北方民族萨满出神现象研究》等学术著作7部,《金子一样的嘴——满族说部文集》《域外萨满学文集》等编著5部,并创办学术期刊《萨满文化研究》辑刊。发表省级以上论文50余篇,其中包括《民族研究》《民族文学研究》《宗教学研究》《世界宗教文化》等高级别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国外萨满生理和心理问题研究述评》《满族说部的传承与保护》《满族萨满神话解读》《“萨满”词源与词义考析》《清末民国东北地区满汉萨满巫神信仰探析》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萨满文化研究论文问世。

       非遗保护:作为省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研究所承担《九台满族石氏家族祭祖习俗》《九台满族石氏家族萨满传说》《关氏家族祭祖习俗》《关氏家族祭祖习俗》《赵氏家族祭祖习俗》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非遗保护工作成就显著。积极申请非遗保护资金,用于满族祭祖场地复建,组建展演团,建设长春师范大学非遗网站等。其中,石氏祭祖场地——“双喜老宅”复建工程已完成,在此基础上,2017年获批九台满族祭祖习俗——吉林省首批省级非遗传承基地。2019年7月,传承基地获中国观网(第三方评价)“2019东北乡村旅游先锋榜”。同时,为九台区申请以“乌拉贡米”为代表的7项非遗产品商标。2020年,获批长春市非遗传承基地,并与吉林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合作开展“探秘家乡非遗”活动。

加强非遗副产品开发。组建长春师范大学锡克特里氏阳光艺术团,多次受邀参加各类庆典、文艺大赛等活动。2016年在“舞动春城”文艺汇演中,阳光艺术团作为九台唯一单位参演,并受邀参加九台农民运动会开幕式、吉林省萨满艺术节等大型活动。2017年9月,悦动吉林——省级非遗专场演出中,组织我校展演团“萨满鼓舞”,反响良好。以非遗保护为契机,大力推进校地合作事宜,2018年,长春师范大学与长春市九台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九台地区祭祖习俗文化生态圈建设,满族民俗旅游开发作出重要贡献。

       学术交流:积极开展校内外学术交流,先后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郎樱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中国宗教学会会长卓新平教授和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导师麻天祥教授来中心讲学。自2011年至今,先后邀请国际萨满教研究会主席米哈伊·霍帕尔教授、奥地利医学人类学会会长达格玛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纳日碧力戈教授、韩国全北大学李钟周教授、台湾中国文化大学金荣华教授、王俊彦教授来校开展学术交流。所内人员先后7人次参加加拿大渥太华大学 “北亚萨满艺术研讨会”、波兰华沙 “第十届萨满学国际会议”、贵阳“第11届国际萨满文化研讨会暨世界仪式人类学高级论坛”等国际学术会议,22人次参加长春“中国满族民间文学说部学会暨学术研讨会”、长春第二届、第三届“国际萨满文化论坛”、“东北地区萨满文化学术研讨会”、北京“满族说部研究学术研讨会”等国内各类学术会议。研究所积极主办大型国内、国际学术会议。2004年本所协助长春市政府成功举办了第七届“萨满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各国的专家、学者交口称赞。此次会议的召开,把萨满文化打造成我省的一张优秀文化品牌,为繁荣吉林文化、结合旅游产业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近几年,成功举办了“新时期萨满文化遗存发掘、抢救与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2016)、“满族说部艺术展现与评议学术研讨会”(2018),赢得学界及社会各界好评,新华社、中新网、凤凰网、中国社科报、吉林电视台等知名媒体重点报道。

       咨询服务研究所坚持科学研究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积极为政府建言献策。已故名誉所长富育光先生《满族说部的整理与抢救》研究报告被吉林省委宣传部所采纳。研究所将萨满文化与东北民族民俗、民族艺术相结合的研究运用于东北民俗旅游业、民俗工艺品开发的实际经济建设中,开拓出学术研究与民俗产业相结合的新途径,为民俗旅游业和民俗博物馆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如长春龙湾萨满欢乐园、伊通牧情谷旅游风情园,都是以萨满文化为内涵,将萨满文化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的旅游基地。研究所对上述两个旅游基地和白山满族文化博物馆、伊通满族博物馆在项目论证、技术咨询、学术指导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2011年1月,研究所人员参加了长春市冬博会非物质文化项目展览“探秘乌拉文化圈“部分展板文案、设计、制作工作,受到相关部门、参观群众的一致好评。2015年,在吉林省政协资政协商会上,薛刚提出“建立非遗传承人义务制度”、“推动九台满族萨满活态旅游”等建议。2016年,本所参加了长白山池南区博物馆论证会,提出讷殷部萨满原景规划方案,受到池南区领导重视。

      科研条件:学校对研究所逐年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配备、更新摄像机、投影仪、复印机等现代化办公设备;设立图书资料室,藏书3万余册;所内人员先后10余次赴内蒙、黑龙江、吉林等少数民族地区及北京、上海等地区,调查并征集萨满文物和民俗文物近1000余件,并获捐赠文物近2000件,在此基础上建成动静结合的北方民族民俗文物陈列馆,为历史文化学院教学科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田野考察:研究所长期对中国北方北方民族萨满文化遗存进行调查、搜集, 2011年以来,共派出约20余人次深入到吉林乌拉街、丰满区、九台、通辽等满族、蒙古族居住地区进行田野考察,留下大量影像资料和采风记录。目前为止,共拍摄成涉及满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蒙古族和汉军等祭祀形态的录像片10余部,文化图片数千张。

      发展前景:萨满教的跨文化性、跨地域性、跨学科性,预示着萨满文化研究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诸多创新领域,也彰显出其在各方面的学术价值。首先萨满教研究有助于宗教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对于考察宗教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意义;其次萨满文化蕴含着北方先民原始的思想观念、心理意识,融汇了史前哲学、自然科学、医学、文学、艺术等诸多文化成就,萨满教研究是探索原始文化的有效途径。随着萨满文化的种种变异形态及因此出现的新情况,萨满教研究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新角度,有待学者们继续钻研、探索。

长春地处东北腹地,萨满文化的故乡,具有从事萨满文化研究得天独厚的优势。研究所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研究基础、研究特色、研究方向、研究队伍均已成型,学术成果得到学界的认可,成为我校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立足吉林,东北乃至北方,在祖国这片广袤的各民族聚集地,以民族为载体,对各民族的萨满信仰、融合状况、发展变化、原始的生活轨迹进行深入探究,有着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此外,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对萨满文化展开比较研究也成为可能,如北方萨满神话与华夏神话的比较,萨满教与南方原始宗教的比较等。相信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会随着跨文化研究的深入而有更多的呈现。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萨满文化研究所本着对学校学科发展负责,对学术研究负责,服务地方社会负责,将继续不懈地履行学术研究、田野调查、非遗保护的学术责任与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