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北亚历史文化研究所简介

长春师范大学东北亚历史文化研究所的前身是1990年9月成立的长春师范学院东北亚研究所。1993年,因学院内部机构调整,东北亚研究所曾一度并入历史系。2001年2月,在上级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下,东北亚研究所再次作为独立科研部门,恢复各项工作。2014年9月,应学校发展需要,东北亚研究所挂靠到历史文化学院并更名为东北亚历史文化研究所。

      二、研究领域与研究方向

研究所以中国东北民族与疆域问题为核心,展开辐射性研究。以探究东北亚古代民族的构成与发展、东北亚古代历史文化的形成与变迁,东北亚近现代、现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等内容为重点,时间贯穿古今,地域横跨我国东北部、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及俄罗斯远东地区。具体研究方向与内容包括:

1.东北亚古代民族、考古、历史与文化研究。多角度、多视域考察东北亚古代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东北亚古代社会的构成与变迁,东北亚古代历史文化渊流与嬗变。

2.东北亚古代文献整理与研究。搜集、整理东北亚古代历史文献,特别是域外汉藉的搜集、整理与研究。

3.东北亚国际关系研究。侧重研究近现代中朝关系的发展历程与重大事件,中朝社会文化交流的模式与途径,东北亚现当代各国政治经济关系及美国针对东北亚各国的政策。

      三、取得的成果

(一)科学研究工作

科学研究工作是东北亚历史文化研究所的基础和重点工作,多年来东北亚历史文化研究所围绕中国东北民族与疆域问题展开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主持各类项目40余项,包括国家社科基金专项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委托项目1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重大委托项目子课题1项、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7项、吉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大项目1项、吉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1项、吉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一般项目13项、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一般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面上基金1项,江苏省博士后资助基金项目1项等。

研究所成员共出版专著10余部,编著、译注和校注7本。发表论文170余篇。提交咨询报告10多篇,分别被中宣部、新华社吉林省分社、省委宣传部、省网信办等政府机关部门采用。获各类各级奖项10余项。

研究所主办的《东北亚研究论丛》创刊于2007年,目前已出版11辑。2018年底第11辑《东北亚研究论丛》全面改版升级,2019年2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改版后的《论丛》可被中国知网检索,刊发文章的引用率得以提升,刊物的学术知名度和影响力也得到进一步提高。

《东北亚研究论丛》

(二)学术交流

1.学术会议

2018、2019年,东北亚历史文化研究所主办了第一届和第二届高句丽渤海研究青年学者工作坊学术研讨会。“工作坊”秉承“精耕细作、锻造佳品”的会议主旨,致力于推进高句丽渤海研究领域的广泛交流和人才梯队的培养与建设,受到业内学者一致好评。

高句丽渤海研究青年学者工作坊徽标

第一届高句丽渤海研究青年学者工作坊研讨会

第二届高句丽渤海研究青年学者工作坊研讨会

研究所成员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级各类学术会议。参加的国内学术会议有“第十一届中国韩国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北朝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云冈文化论坛”“古代东北亚社会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2016·中国社会科学论坛——形象史学与丝路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高句丽遗迹与历史文化研讨会”“多学科视域下的边疆历史学术研讨会”“2018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国际研讨会”“东亚古代史研究研讨会”“第一届东亚和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学术研讨会”等。

国外学术会议有“日本中国考古学会2014年度大会”“第三回高句丽青年论坛”“4~5世纪东北亚高句丽壁画墓研究”“第二届韩中高句丽学者学术会议”“中韩高句丽史研究的新探索——中韩高句丽新锐学者学术交流会”“第六届中韩高句丽渤海史青年论坛”“高句丽和渤海的都市、文化与东亚世界”“朝鲜境内最新考古发现与研究座谈会”等。

高句丽和渤海的都市、文化与东亚世界国际研讨会

东亚古代史研究学术研讨会

朝鲜境内最新考古发现与研究座谈会

2.学术讲座

组织开展“东北亚历史与文化研究学术讲座”、“高句丽渤海考古研究专题报告”、“高句丽渤海历史研究专题报告”三个系列的学术交流活动。先后邀请日本金泽大学、日本德岛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吉林大学、山东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黑龙江省社科院、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通化师范学院、沈阳建筑大学、牡丹江师范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30多位学者作专题报告。

3.田野调查

2018年,研究所组织科研人员及硕、博研究生赴集安市深度调研高句丽遗迹,考察内容包括国内城、丸都山城、高句丽王陵、贵族墓地,参观了集安市博物馆。编辑了《集安高句丽遗迹考察手册》,对考察图片进行了系统的搜集和整理,为“高句丽渤海图录数据库”增加最新调研信息。

集安考察高句丽遗迹

辽宁盖州考察青石岭山城、石棚墓

2019年8月,研究所成员赴朝鲜平壤市、南浦市、黄海道对龙冈大墓、龛神墓、星墓、玉桃里壁画墓、黄龙山城等高句丽遗迹进行学术考察。9月,研究所成员赴辽宁省盖州青石岭山城考察。10月,研究所成员赴朝鲜咸镜北道会宁市考察云头山山城和皇帝沟渤海古墓群。

朝鲜会宁市考察云头山山城

4.特藏书库与数据库建设

为丰富基础文献,扩大学术交流,研究所购买高句丽渤海研究领域中、日、韩、英、俄文资料共计1331种、3480册。目前文献已全部归入长春师范大学东北亚历史文化研究所特藏书库,供相关领域学者阅览、研读。为整合资源,方便检索,研究所对现今发现的100多座高句丽壁画墓的400余幅图片进行了翻拍、绘制线图与三维制图,整合文字信息,初步建设成方便检索并能做简单分析的数据库。

(三)学科与基地建设

研究所作为历史学科的核心力量,积极组织参与专门史重点建设学科、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专门史)、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中国史)、东北民族与边疆研究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项目、“十一五”省级重点学科(历史学)、“十二五”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中国史)、吉林省历史学科品牌专业建设点、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国史)、博士项目评估验收、“十三五”高水平学科(中国史)、中国史博士学位授予一级学科点、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国史)等各项学科建设重大任务的申报、鉴定与考察等各项工作,为学科发展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研究所积极参与吉林省社科规划办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东北民族与疆域研究基地”和吉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萨满文化与东北民族研究中心”(2011年更名为“东北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资格申报、中期检查、成果展、多功能厅建设、结项汇报等各项工作,为“申大”成功做出一定贡献。

“东北民族与疆域重点研究基地”在2017年基地考评和2020年“十三五”期间吉林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考评中均获得可喜成绩。

基地建设——“吉林省东北民族与疆域重点研究基地”

四、科研团队及科研人员介绍

研究所现有科研人员9人,其中校内专职研究人员8人,校外兼职研究人员1人。在研人员中教授(研究员)4人,副研究员1人,助理研究员3人,研究实习员1人。具有博士学位5人,在读博士1人。其中1人获得韩国仁荷大学博士学位,1人获白俄罗斯国立大学硕士学位,1人为日本九州大学访问学者。

魏存成,名誉所长,吉林大学匡亚明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学术咨询委员,2003年和2004年受国务院有关部委指派,以高句丽问题首席专家的身份,连续出席第27、28两届世界遗产大会,为我国成功申报“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世界文化遗产做出突出贡献。先后被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东北边疆历史与现状系列研究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吉林省考古学会名誉理事长、东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及“东北民族民俗博物馆”馆长等。曾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长春市“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师等。魏存成先生是高句丽、渤海研究领域著名学者。2018年被聘为长春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东北亚历史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国家社科基金研究专项等各级项目13项,出版专著4部,编著1部。在国内外各级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先后16次应邀赴美、日、韩、俄、法等参加国际会议。

E-mail: weicc@jlu.edu.cn

郑春颖,现任所长,辽宁沈阳人。吉林大学史学博士。日本九州大学访问学者。长春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古代东北亚历史与考古研究,高句丽历史与考古研究、中国历史文献学。

吉林省高校新世纪人文社科优秀人才、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学科“东北亚问题”专家、吉林省出版物审读专家、国家社科基金同行评议专家、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客座研究员、吉林省高句丽渤海研究会副秘书长、吉林省史学会理事、东北民族与疆域重点研究基地主任、长师学者“菁英人才”。2020年参加吉林省人社厅组织的“18条人才”评选,入选“D类人才:省级领军人才”。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专项1项,国家社科一般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教育部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其他省部级项目4项。参与各级项目9项。在商务印书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各级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3部,编著、译注和校注3部。1篇咨询报告被新华社吉林省分社采纳。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社会科学战线》《考古与文物》《边疆考古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南方文物》《北方文物》等国内外各级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2篇论文分别被《人大复印材料》和韩国核心期刊《先史与古代》转载。著作《高句丽服饰研究》被《中国文物报》评选为“中国社科科学出版社2015年度业内读者关注图书”。《幽冥里的华丽——高句丽壁画服饰的识读、剖析与演绎》被商务印书馆列入“一带一路必备书单”。获得长春市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吉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项。

多次应邀赴朝鲜、韩国、日本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大会主题发言。积极投身普及教育为吉林省图书馆、长春市图书馆举办的各类大讲堂做讲座。

E-mail:zhengchunying@vip.sina.com

姜维东,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句丽史、中朝关系史及东北地方文献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委托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1项,其余省级项目10余项。出版《唐丽战争史》《唐东征将士事迹考》《东北地方民族史证》《正史高句丽传校注》《唐征高句丽史》《辽金黄龙府丛考》《高句丽官制研究》《契丹史探微》《高句丽历史编年》《明末皇华集三种研究》等10余部;在《社会科学战线》《东北史地》《史学集刊》《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荣获2012获吉林省创新拔尖人才称号、吉林省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第六届长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二等奖1项、第二届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三等奖1项。

E-mail: 373911233@qq.com

刘喜涛,研究员,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南京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东北亚国际关系、明清中朝关系史、日本侵华史、南京大屠杀史。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社会科学战线》《南京社会科学》《出版发行研究》《求索》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论文全文或观点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和摘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还主持中国博士后面上基金项目、省社科基金项目、教育厅项目、吉林省网信办及省委宣传部的横向项目10余项。论文《中朝史料比勘中的“两个”万历皇帝》获得黑龙江省政府三等奖。代表专著《封贡关系视角下明代中朝使臣往来研究》。向国家有关部门提交多篇咨询报告,其中1篇被中宣部采用。

E-mail: liuxitao0423@163.com

李晓光,副研究员,长春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中朝关系史研究。主持吉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吉林省教育厅项目3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项目等各级项目10余项。出版《东三省纪略》《辽阳州志 沈故》等校注4部;在《郑州大学学报》《延边大学学报》等国内核心学术刊物和省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

E-mail: 120540142@qq.com

李威,助理研究员,东北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是世界现代史、东北亚国际关系史,主持省级项目1项,校级项目1项,参与科研项目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8篇。

E-mail: 10653492@qq.com

潘博星,助理研究员,韩国仁荷大学政治学博士,

主要从事东北亚国际关系研究。博士毕业论文曾获“2015年度韩国政治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奖”。主持国家社科专项重大项目子课题2项,参与韩国研究财团、东北亚历史财团研究项目6项,在国内外各级刊物上发表论文8篇,多次应邀赴韩、日参加国际会议并进行主题发表。

E-mail: panboxing840719@hotmail.com

盛宇平,研究实习员,白俄罗斯国立大学外语创新教育(俄语)专业硕士,主要从事东北民族与边疆研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级科研项目1项,在国内外各级刊物上发表论文4篇。

E-mail:yuping_sheng@163.com

于焕金,助理研究员,吉林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古代东北亚历史与考古研究,先后参与内蒙古赤峰市上机房营子遗址、吉林省珲春市八连城、河北省邢台市后留村北遗址、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雍城遗址的田野发掘和整理工作,安徽省合肥市庐江汉墓的整理工作,以及辽宁阜新“中国东北地区农业与定居的起源”的田野调查工作。在《考古与文物》《边疆考古研究》《北方文物》国内核心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篇,参与编写研究报告1部。

E-mail: yuhuanj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