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刘喜涛院长,首先以亲切随和的语气简单介绍了自己,接着直接进入主题为同学们介绍了日本对“事大交邻”的认识;使臣身份的构成、种类;中朝、中日使臣往来等内容。同时,刘喜涛先生在课件中也加入了许多文献资料和图片,以浅显易懂的文字进行讲解,加深了同学们的印象,帮助同学们更生动地理解内容。最后,杨秀云老师简单总结了讲座内容,并和刘喜涛先生一起热情地答疑解惑,同学们受益匪浅。
内容简介:萨满文化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多成果。要继续深入研究,就应适时调整关于萨满信仰及活动的研究视角和方向,为此要思考三个问题:即新形态、新语境和新观念。笔者考察了松原市、乌拉街镇、长白山池南区、鹿乡镇四个地区的萨满活动,记录了这些活动呈现的不同于传统的新状况。出现这些新状况的原因有二:其一,外力和内力共同作用促使萨满信仰“复现”;其二,“ 策略性”的行动促使萨满信仰及活动呈现多样性。
内容简介:全球化是世界文明多元对话的必然过程,全球化是各国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发展大势。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交流与文化融通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它离不开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其中外语能力、沟通能力和历史认知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讲座以大量跨文化交际实例为视角,梳理跨文化交际的经纬,陪您走进多元文化的斑斓世界。
内容简介:汉宇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财富,不仅给汉民族带来了文化的繁荣,也在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汉宇是中华文明的根,它汲取民族精华,向世界绽放风采。民族自信源于文化自信,汉字是迄今为止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也必将持续使用下去,而以之为载体的中华文明也将历久弥新!
内容简介:中国东北在东北亚地区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及其重要区位优势,王广义教授首先简要地阐述了中国近现代东北地区出现泉涌式研究的现象,以世界格局为背景,对东北地区文献史料展开成果和方法的分享与交流,详细阐述了国内及欧美、俄罗斯、日本和朝鲜等国家对中国东北文献的研究,形成中外史料的相互印证和补证。为帮助同学们形成国际化的会通式研究,王广义教授还结合自身学习心得从技术层面向同学们推荐了实用的历史文献数据库,...
内容简介: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王朝。清朝皇位继承具有不同于历代王朝的独特之处,主要体现在皇位继承形式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清朝皇位继承先后出现了汗位推选制、太子继承制、秘密立储制以及清末的懿旨确立嗣君等。清朝空位继承既是满汉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结果,也是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一种体现。
内容简介:本讲座通过对古代、近代东北亚地区历史进程的回顾,概述了本世纪初以来中日韩“三足鼎立”格局的形成,及其整体结构多元化和复杂化的演变,进而指出当代经济开发重构战后东北亚格局的基本要素以及影响因素。同时,也对东北亚地区经济共同体和集体安全机制的建构作了前景展望。
内容简介:王日根教授首先简要地阐述了傅先生的辩证思想,并总结为以下五个方面:阶级、阶级斗争与阶级调和;经济发展与迟滞;国家治理、社会治理与彼此联结;文化传承与文化更新;历史人物评价的时代和情境维度。接着,王日根教授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傅先生的家世背景和求学经历,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傅先生学术思想形成的前提和不同时段的研究方向。期间,他还列举了大量史料,使得讲座内容紧凑丰富,点面结合,结构清晰。
内容简介:明代郑和下西洋实际是环球航行,制作了第-幅当时最精确的世界地图一一《坤舆万国全图》。测量数据和地图文字证明原图是西元1430年以前测量绘制,1602年被算改为西方作品。明代中国郑和大航海的和平外交奠定了世界贸易、文化大交流和今日的世界局面。此项研究颠覆了600年世界史,重估“西学东渐”的历史观
内容简介:本讲座拟从东西方文化比较出发对东西方文化对各白外交思想和外交方法之影响进行分析,概括东西万文化及外交之基本理念、原则及差异,以促进对东西万文化与东西方外交深入、彻底和系统的研究,从而避免东西方之间的误解误判,促进双方的沟通、合作与和谐。
内容简介:命案如何从日常生活史的角度解读?可以从产生纠纷的人际关系入手,展示社会生活的各种面相。不同职业者其人际关系也有其定的特殊性,这样职业纠纷的探讨就进入到社会的生活层面,将读者带入特定的历史情节,借此深入理解社会。清中叶剃头纠纷与剃头匠的探讨,就是这种新的尝试。
内容简介:始于上世纪70年代至今,中国大地上蔓延开来的“池田现象”具有民间性、文化学术性、自发性、广泛和持久性的特点。中国历史上对一个外国人的这般礼遇并不多见,“中国的池田现象”产生原因需要从多学科多视角进行解读,进而理解中日友好的重要性及文化交流的必要性。
内容简介:2008年以来,全球化进程渐渐停滞,经济贸易发展放级。2016年以来,“逆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国际关系日益紧张。美国提出对等贸易原则,试图否认WTO行之已久、富有成效的互惠原则,以转嫁风险,平息国内矛盾。尤其是极力打压中国的发展和咖起,对中国进行种种攻击和诬蔑。血对美国及西方阵营的压力,中国应主动推进全球化进程,坚持国际 间及国内的互惠原则,以普遍惠及最大的民众。 尤共是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作为新的全球化的发展方向,...
内容简介:韩东育教授首先回顾了《共产党宣言》的提出、共产国际及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提出共产国际是中共、苏共、日共的纽带。接着,韩教授从地缘政治下的“主义”和“利益”的角度分析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的处境和生存状态,重点阐述了当时日本对“共产八路军”的防共到容共的政策变化及规律。最后,韩教授指出在二战期间,中国共产党严明的军纪和管理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也得到日本和其他国家的一些团体或精英阶层的积极评价。
内容简介:19世纪的东亚地区兴起了一股联合所有亚洲国家反对西方列强的思潮,是为“泛亚主义”;以日本的影响最大,教训也最惨痛。安重根在旅顺狱中撰写的“东洋和平论”亦受此影响,但与日本的“泛亚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与孙中山先生倡导的“大亚洲主义”亦有所 不同。客观而言,“ 东洋和平论”构想了东亚和平与合作的美好愿景在构建东亚命运共同体的当下仍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内容简介:以历史教科书、靖国神社和慰安妇为中心的历史认识问题是影响中日、韩日关系和东亚地区和平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成为了亚洲共同体建设的试金石。中韩两国以合作的方式弥补单打独斗的不足,并采取国际化战略以解决这一地区悬案十分必要和切实可行。加强民间交流,推进亚洲共同体建设是达成东亚历史和解,改善国家间关系和维护地区和平发展的重要举措。
内容简介:本次学术沙龙活动由复旦大学史地所博士研究生叶鹏、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梁超前、长春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胡迪围绕“关于历史学论文写作方法、资料收集、经验交流”为主题,展开成果和方法的分享与交流。叶鹏博士根据自身学习和研究经历,以早做计划、认清自我、保持阅读、坚持写作四部分为切入点,详细地谈论了在多年史学研习中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切合实际地围绕同学们在学习、写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
内容简介:读史,治史都需要科学方法。本次报告将以明清史为中心阐述如何认识历史、解释历史、课题师选原则等治学方法。令人耳目一新,尤对青年学子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内容简介:东方外交史学科具有明确的研究对貌、研究方法和特定的体系。把东方外交史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加以规划、建设和发展,建立中国自己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是新时代条件下中国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的艰巨课题,也是东方国家整体崛起对理论的重大需求。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对前期的一些重要研究成果子以认真的总结、概括和理论升华,完成新时代社会变革形势下学科建设的任务,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内容简介:汉字,作为汉民族文化的特殊载体是汉字文化圈共间的文字基础。它不仅记录了汉民族的语言也流传到汉民族以外的地区,反映了其他民族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从而逐渐形成了汉字文化圈。在古代东北亚地区,汉字成为了多个民族,政权的官方文字,也成为了东北亚民族交流交往中的重要工具,本次讲座特邀姜维公教授,为我们解读汉文化图体系下,汉字在东北亚各民族交流交往中的作用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