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宋成有教师说幕末日本人对东洋与西洋差异的感知和自我认知,为东洋史萌生的重要缘由。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近代化与武力崛起之路,构成近代东洋史学奠基与布局的的最大缘由。东大与京大的领军人物辈出,其史学兼具学术性与国策性。大正时期的日本国内宪政民主运动涌动,对外推行协调外交。东洋史学进一步成长,推出更多的研究著作,形成研究梯队,但国策性依然。昭和初期,日本在逐步升级的侵华战争过程中,从宪政走向法西斯化。...
内容简介:"李治亭教授对清史的研究状况,李治亭先生认为百余年来清史研究可分为三个时期:1912-1948年,以《清史稿》、萧一山《清代通史》、孟森《清史讲义》为发端,清史研究一度兴旺,对清朝的评价褒贬不一;1949—1979年,清史研究较为冷清;1980年代掀起“清史热”,清史研究空前繁荣,陆续出版了30余部清史著作,研究专题有清朝开国史、清代民族关系、清代战争、学术与文化、人物等等。"
内容简介:"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在中国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在于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物质资料,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研究内容包括:文献的特点、功能、类型、生产和分布、发展规律、文献整理方法及文献与文献学发展历史等。在此,我主要说的是历史文献学,其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今一切有历史价值的汉文与民族文字的历史文献ェ说起考古学与历史文献学的关系,...
内容简介:"胡维革教授提到首先,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和水平,不是光嘴上说说或者心里想想就能够做到的,我们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平时要注重积累,要多加强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的学习和研究,在做好教学的同时也要多听、多读、多思,要勇于对教学中遇到的难题或困惑进行实践性研究。其次,要做一名幸福的研究者。做教育科研的目的,绝不能为了完成某一项任务而被动的去研究,而是要为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疑难困惑或者完成一些心得感悟方法总结而去研究,...
内容简介:报史守林研究员另辟蹊径地和大家讲述坚定信仰意识形态的重要性,引用史料,史论结合地讲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守。随后,史守林研究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萌芽到一路走来的史料为佐证,重点指出新时代全体青年学生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志存高远、坚定理想信念,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牢牢筑于心尖,担当民族复兴大任。
内容简介:治灾如治国,治灾即治国。“灾害治理史”研究,就是要通过灾害看灾害治理,通过灾害治理看国家治理,在灾害、灾害治理、国家治理的递进关系中,系统考察历代灾害治理能力,集中评判历代国家治理能力。这种研究思路将灾害纳入国家治理的视阈下,可为重新认识历代灾害治理和国家治理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创新路径。
内容简介:韩东育教授指出,当前东北地区多所高校关注区域国别研究,并对各校相应的科研机构予以介绍,展现各自的研究特色。韩东育教授强调,当前的区域国别研究建设任务应注重科学研究与队伍建设并行。以东北师范大学为例,在科学研究方面,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关怀,以重大问题凝练为基础,按照国家科研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招标研究课题,大力支持和重点培育对区域国别学及国家战略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的重大课题,储备一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选题,...
内容简介:"报告分为四个部分:1.各州宪法中的财产资格制度及其实质;2.1787年宪法与人民等级制的国家化;3.财产所有权与选举权的逻辑关联;4.民主化进程中的改革与失败。梁茂信教授认为,此次报告的核心内容是找出组成选民的“人民”构成,以及从殖民地时代到联邦建立后选举中的过程与细节,而弄清选民财产限制及“相关要求”便是重中之重。"
内容简介:姜德福教授指出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卖淫问题非常突出,对社会道德造成恶劣影响。为解决此类问题,社会净化运动在十九世纪中期应运而生。1885年7月,《帕尔摩报》刊登系列报道“现代巴比伦的少女献祭”,揭露了伦敦严重的卖淫问题、童妓问题,指出了该现象背后的社会问题与思想根源,并呼吁议会与政府加快立法,抑制不良社会性问题的出现。该报道发表后,在英国形成了强大的社会舆论与压力,迫使议会与政府改变视而不见的冷漠态度,...
内容简介:杜家骥教授的这次讲座具体分为七个方面:包衣问题、诸申问题、辛者库问题、清代君臣关系呈现出主奴性、满族皇家内部成员等级的特殊性、皇族等级关系的复杂性、清代国家祭祀的特殊性。杜家骥教授通过对满族史中七个常见,却又值得反复探讨商榷的问题,结合多年的研究心得,为同学们详细阐述了满学研究内容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杜家骥教授指出,学习研究清史、满族史,在如今文献资料数字化的时代,青年学子应该进一步利用好当前科技时代的“...
内容简介:在报告中,马光教授首先列举了北方的几个重要港口,例如天津、秦皇岛、黄化岛、登州、莱州、密州、青岛、烟台、威海、东营等。进而谈到历史研究中文献资料的重要性,并指出了几个主要的文献资料种类,有档案与史书、方志、档案、个人文集、家谱族系等。强调做学问必须要秉持严谨的态度,不仅要遵循“二重证据法”,还要努力去做到多重证据相互印证,以达到“求真”的史学研究目标。
内容简介:李帆教授从民族认同、西方近代民族理论的引入、“中华民族”观念的提出与演变、不同民族认同意识及其论证以及中华民国的建立与中华民族认同的形成五个方面介绍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认同的历程。
内容简介:通过对哈尔滨地名含义整整十年的潜心研究,王禹浪教授逐渐摸索和总结出东北地区历史地名系统研究的一般规律和研究方法。他认为地名具有活化石一般的重要意义,是人们长期接触自然、观察自然和作用于自然的结果,是积淀在人们心理上的一种多元的文化复合现象。同时,王教授认为从地名的变迁研究中,会发现“文化和文明是移动的”这一道理。王教授在讲座中同时向同学们表明兴趣对于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性,他认为正是兴趣指引着他得出“...
内容简介:李教授通过梳理《三国志·高句丽传》《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汉书·王莽传》以及《好太王碑》等文献资料,认为高句丽早期历史的叙述存在矛盾之处,“以高为氏”究竟是指高句丽王,还是高句丽政权亦有待探究。
内容简介:李新全研究员从近年来辽宁境内已发现的高句丽遗存的考古调查为引,分别对本溪地区、抚顺地区、铁岭地区的山城、本溪桓仁大井遗址和铁岭开原后井子地遗址、后河沟北地遗址,以及对本溪桓仁米仓沟将军墓和雅河村墓群进行细致调查,并从三个方面对辽宁省高句丽考古发现与研究进行讲解。
内容简介:讲座伊始,陈峰以五代统治所面临的境况为切入点,讲述了宋太祖朝对历史教训的反思和总结;他列举宋太祖编修史书、询问前朝宦官等事件,细致论述了宋太祖君臣对乱世根源的反思。陈峰围绕皇帝兵权旁落、藩镇割据、文武关系严重失衡、法治败坏、传统君臣伦理观念沦丧等方面的内容总结了五代时期的教训,并举出《宋史》、《长编》《司马光奏议》等多方史料,展现了宋太祖针对五代问题所做出的对策。陈峰表示,宋太祖富有理性成分的稳健施政风格与汲取历史教训存在密切联系,...
内容简介:郑炳林教授从敦煌名称的起源与《山海经》的敦薨;三危山、黑水与敦煌;黄河源的认识与丝绸之路;天马传说与敦煌;穆天子西行和西王母传说与丝绸之路五个角度切入,通过丰厚的文献史料记载向大家讲述敦煌在整个历史长河中的重要意义与价值。他引用《汉书》《太平广记》《山海经》等数十本古代典籍中的内容带领同学们领略古老而又神秘的敦煌,为同学们展示了全新的认知视角。
内容简介:本次讲座将介绍古文字学所研究的对象,回顾古文字释读的过程。释读古文字有四种方法一是反推法,充分利用《说文解字》《汗简》《古文四声韵》等传统字书往上推,并利用偏旁举一反三;二是和传世文献对读,比如通过郭店楚简《老子》和传世文献的对读,区分“见”和“视”,三是利用古文字自身演变的规律,比如郭沫若先生以甲骨文数字合文的规律推释出“九十”,四是破假借而求本字。最后,谈谈治学中特别需要警惕的若干问题。...
内容简介:刘增合教授通过咸同年间隐匿财政形成后的“部省互戒”格局来引入话题,透视出“零和思维”的逻辑特征,揭示晚清时期中央与地方的重重矛盾。其次介绍了光绪前期强势征用匿款与行省“宽政”诉求,表明各部省之间的裂痕在所难免。而后刘增合教授点明隐匿财政在戊戌前后的更一步发展,阐明在隐匿财政的的管控过程中,清廷固执于以零和逻辑理念管控外省,导致了上下失信和内外相蒙。最后,刘增合教授还为同学们展示了学术界代表性研究报告总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