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志愿同行|“专业+实践” 边地文脉 共融共生—倾听集安边境乡村的历史记忆 历史文化学2024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系列(二)
文章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7-22 点击数:

为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跟着总书记脚步看吉林"弘扬边境乡村历史文化遗产,传承边境乡村中华文化基因,提升边境乡村共同体意识,长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组建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一一历史文化传承实践团。

历史文化传承实践团走进吉林省集安市,通过走访的形式,切身体会到集安的历史底蕴与文化魅力,增强社会各界关注、提升保护文物的意识。团队由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刘喜涛、辅导员孙方俊、讲师吴明罡,以及历史专业15名学生组成。

“相隔千年,见字如面”

——记好太王碑


7月11日上午,在指导教师老师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来到了高句丽遗址好太王陵景区。好太王碑被誉为“海东第一古碑”,记述了高句丽建国神话与王系历史。“恩泽洽于皇,威武振被四海,扫除不佞,庶宁其业,国富民殷,五谷丰熟。”碑文分为三个部分,每一部分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深邃感。

沿途中,刘喜涛院长细心回答着同学们提出的相关问题,为我们揭示了高句丽建国的神话传说、好太王的赫赫功绩以及当时东北、朝鲜半岛与日本列岛之间的关系。听着刘院长的讲述,让同学们对于这里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沧桑岂可任人改,不朽镌书万古藏。实践团成员们仔细打量着高耸稳立的好太王碑,跟随着古老的碑文探寻千年前的传说,感受到那段波澜壮阔的传奇历史。

“山河犹在,国泰民安”

——记将军坟


高句丽将军坟位于吉林省集安市东北约4公里的龙山脚下,因其造形颇似古埃及法老的陵墓,因此被誉为“东方金字塔”,推算为高句丽王朝第二十代王长寿王之陵。将军坟全部用精琢的花岗岩砌成,坟阶七层,每层由石条铺砌而成,每块条石重达几吨。这种宏伟壮观的陵墓结构不仅展示了高句丽王朝的工匠技艺,更体现了当时统治者的威严和权力。

踏入遗址景区,庄严肃穆的氛围、厚重的历史气息感染了老师和同学们。吴明罡老师从历史背景、艺术特色、文化价值、现状保护等方面为实践团成员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实践团成员们站在这雄伟的历史建筑下,听着老师的讲述,对高句丽历史文化的了解与认识进一步加深。

“述往思来·向史而新”

——记丸都山城

丸都山城,史称尉那岩,是高句丽时期的第三个都城,也是国内城的军事守备城。群山环抱,地势险要,自古以来便是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丸都山城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不言而喻。

丸都山城作为高句丽文化的代表之一,不仅展示了高句丽人的建筑艺术和军事智慧,还反映了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也为我们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聆听过去展望未来,史苑青年请缨担当。文物遗址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还是研究高句丽文明及其历史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通过对集安市好太王碑、将军坟、丸都山城的考察,实践团队打开了视域广度,拓宽了专业学习的知识面。同时,实践团队也结合历史学专业特色,对集安市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进行细致调研。在调研实践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们深刻领悟到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要在热爱祖国的路上大步前行,在党史中汲取力量,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全力以赴,奋力拼搏,当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挑担人”,展现史苑青年的亮丽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