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志愿同行|“专业+实践” 边地文脉 共融共生—倾听集安边境乡村的历史记忆 历史文化学2024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系列(一)
文章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7-20 点击数:

为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跟着总书记脚步看吉林"弘扬边境乡村历史文化遗产,传承边境乡村中华文化基因,提升边境乡村共同体意识,长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组建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一一历史文化传承实践团。

历史文化传承实践团走进吉林省集安市,通过走访的形式,切身体会到集安的历史底蕴与文化魅力,增强社会各界关注、提升保护文物的意识。团队由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刘喜涛、辅导员孙方俊、讲师吴明罡,以及历史专业15名学生组成。

“访聚边境乡村·擘画振兴蓝图”

——边境乡村走访调查

7月12日下午,我院实践团队分为三小组先后走访麻线乡建疆村、石洞沟村、禹山村和长川村四座边境乡村。以口述史访谈及问卷调查方式,着重研究不同地区的城址考察和整体分析,了解当地村民对高句丽文化的认识以及对于文物保护、边境乡村文化传承等相关主题的见解。此次边境乡村实践走访从多元化角度了解边境乡村对高句丽文化的传承保护的态度,使实践团成员们从全面客观角度研究高句丽文化的历史、建筑风格、文学艺术等。

在麻线乡建疆村,千秋墓负责人带领团队成员参观千秋墓,并对千秋墓墓室结构、历史事实进行讲解;在石洞沟村驻村书记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参观同时也了解到洞沟古墓群、七星山墓区等遗址的构造、历史背景以及出土文物的重要价值;禹山村文物局王志泉老师向大家介绍禹山墓区文化,这里出土的大量珍贵随葬品,为研究高句丽时期的物质文化提供了丰富资料;在长川村现场,文物保护员为实践团成员详细介绍了高句丽墓室的内部结构与壁画构造,让大家深刻感悟到古人智慧的力量。

在口述史访谈过程中,当地村民邱大爷说到:“我们负责人已经换了好几代了,但是你们学生会来到这儿,了解这些历史,那我们的守护就是有意义的”。这让实践团队成员深刻理解“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重要内涵。乡村文物保护历程中所呈现的艰守精神,坚定了每一位实践成员传承边境乡村高句丽文化的决心。

7月13日上午,历史文化传承实践团走进了本次实践的最后一站——长川村。现场文物保护员为实践团成员详细介绍了高句丽墓室的内部结构与壁画构造,让实践团成员深刻感受到古人智慧的力量。本次长川村走访让团队成员对边境乡村文化有了深刻理解和认识,也看到了在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今后的文化传承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未来学院将加大力度,联手当地政府对当地历史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发展,通过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推动边境乡村文化传承和边境乡村历史文化遗产的弘扬。

文化教育发展,促进五育并举

--关爱边境乡村留守儿童

学院为边境乡村儿童购买体育用品和美术用品,旨在关爱农村儿童的健康成长,丰富课余生活,促进五育并举。希望能够激发孩子们对体育和艺术的热爱,培养他们全面发展。爱心传递,梦想起航,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些孩子们辉煌的未来。

“时序更替,万象更新;文脉慶续,生生不息。”此次历史文化学院文化传承实践团“边地文脉 共融共生”活动不仅让实践团成员们深入了解边境乡村民众对高句丽文化历史的认知情况,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历院学子表示,将把这次活动的收获和体会带回学校,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也为保护和传承高句丽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