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历史)【045109】
一、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中学历史课程专任教师。
具体培养目标为: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教育事业,关爱学生。立德树人,为人师表,恪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系统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扎实的教育专业和历史学科专业基础,了解教育专业和历史学科专业前沿和发展趋势。了解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教育法律法规。
3.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胜任并能创造性地开展历史教育教学工作。
4.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善于发现、分析和解决历史教育教学实践问题。
5.具有较强的数字化教育教学能力,能有效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和资源开展历史教育教学工作。
6.具有终身学习与发展的意识与能力。
7.能较为熟练地阅读历史学专业的外文文献。
二、招生对象
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报考人员前置专业应与本专业领域一致或密切相关。
三、学习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基本修业年限(学制)为2年,在校最长修业年限为4年。
四、培养方式
1.研究生培养重视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注重协同育人。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研究生的学习、实践和研究工作,重点培养学生研究和解决历史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研究生实践研究训练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采取学术组会制度。学术组会的形式分为研究小组组会和方向大组组会,原则上每两周召开一次,可采取线下或线下+线上同步的方式召开。全部在读研究生均需参加组会,每学期需参加组会8次,并做主题汇报4次。组会的研讨内容分为研究生的专业课程学习汇报、专业文献学习汇报、课题研究汇报、论文进展汇报、头脑风暴式自由讨论等。导师通过开展定期组会活动对研究生进行常规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和指导,培养学生归纳文献的能力、锻炼学生学术质疑的本领、提高学生对科研的严谨态度、学术兴趣、学术道德等。 3.每学年应开设不少于4次的专题讲座或学术报告,研究生在读期间应积极参加学术活动,选听不少于5次的学术报告,并提交学术活动考核表,其中至少3次为本专业学术报告。研究生学术活动环节应于第3学期末前完成。
4.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参加教育实践研究,培养独立的科研能力。硕士研究生科研成果须达到《长春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中规定的相关成果要求,方能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五、课程学习
1.课程设置
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必修课、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和实践教学六个模块。总学分不少于43学分,其中课程学习34学分,实践教学8学分。
课程设置表
课程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 学期 | 考核 方式 | 备注 |
公共 必修课 | Z1999904 | 学术外语 | 32 | 2 | 1 | 考试 | 必修 7学分 |
Z1999901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2 | 2 | 1 | 考试 |
Z1999912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 | 16 | 1 | 1 | 考试 |
Z1999902-1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 16 | 1 | 1 | 考试 |
Z1999911 | 论文写作指导与学术道德规范 | 16 | 1 | 1 | 考试 |
学位 基础课 | Z2060305 | 教育原理 | 32 | 2 | 1 | 考试 | 必修 8学分 |
Z2060302 | 教育研究方法 | 32 | 2 | 1 | 考试 |
Z2060303 | 课程与教学论 | 32 | 2 | 1 | 考试 |
Z2060306 |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 32 | 2 | 1 | 考试 |
专业 必修课 | Z3180408 | 历史课程与教材研究 | 32 | 2 | 1 | 考试 | 必修 8学分 |
Z3180405 | 历史教学设计与实施研究 | 32 | 2 | 1 | 考试 |
Z3180409 | 中学历史教学法 | 32 | 2 | 2 | 考试 |
Z3060307 |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 32 | 2 | 2 | 考试 |
专 业 选 修 课 | 学科素养类课程 | Z4180401 | 史学理论与方法 | 32 | 2 | 2 | 考查 | 每类课程至少选修1门,共计选修8学分 |
Z4180410 | 历史发展前沿专题 | 32 | 2 | 2 | 考查 |
Z4180415 | 史学经典著作选读 | 32 | 2 | 2 | 考查 |
教育专业类课程 | Z4180411 | 中外教育简史 | 32 | 2 | 2 | 考查 |
Z4180416 | 教育政策与法规 | 32 | 2 | 2 | 考查 |
Z4180412 | 国外历史教育概况与典例分析 | 32 | 2 | 2 | 考查 |
专业特色类课程 | Z4180413 | 中学历史课程资源开发 | 32 | 2 | 2 | 考查 |
Z4180417 | 中学历史教材研读 | 32 | 2 | 2 | 考查 |
Z4180414 | 中学历史史料教学 | 32 | 2 | 2 | 考查 |
公共选修课 | 安全素养 | S4999920 | 当代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 | 16 | 1 | 2 | 考查 | 至少选修 4学分 (交叉学科课程为必选课,由学院负责开课) |
思政素养 | S4999921 | “四史”专题讲座 | 32 | 2 | 2 | 考查 |
教师素养 | S4999922 | 教师素质养成 | 32 | 2 | 2 | 考查 |
人文素养 | S4999923 | 经典文学作品鉴赏 | 32 | 2 | 2 | 考查 |
美育素养 | S4999924 | 艺术鉴赏 | 32 | 2 | 2 | 考查 |
体育素养 | S4999925 | 公共体育 | 16 | 1 | 2 | 考查 |
劳动素养 | S4999926 | 新时代劳动教育 | 16 | 1 | 2 | 考查 |
科学素养 | S4999927 | 科学技术史 | 32 | 2 | 2 | 考查 |
信息素养 | S4999928 | 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 | 32 | 2 | 2 | 考查 |
创业素养 | S4999929 | 创新创业实战 | 16 | 1 | 2 | 考查 |
跨学科素养 | S4999930 | 交叉学科课程* | 16 | 1 | 2 | 考查 |
实践 教学 | 校内 实训 | Z6999917 | 微格教学 | 32 | 1 | 2 | 考查 | 必修 8学分 |
Z6999919 | 课例分析 | 16 | 1 | 2 | 考查 |
校外 实践 | Z6999916 | 教育见习 | 4周 | 1 | 1 | 考查 |
Z6999915 | 教育实习 | 16周 | 4 | 3 | 考查 |
Z6999926 | 教育研习 | 4周 | 1 | 1-3 | 考查 |
补修课程 | 补修教师教育课程 | Z7060302 | 德育原理 | 32 | 0 | 1 | 考试 | 非师范补修 |
Z7060304 | 发展心理学 | 32 | 0 | 1 | 考试 |
Z7060501 | 普通心理学1 | 32 | 0 | 1 | 考试 |
补修本科 专业基础课 | Z7260315 | 中国通史1 | 32 | 0 | 1 | 考试 | 跨专业补修 |
Z7260316 | 中国通史2 | 32 | 0 | 2 | 考试 |
2.培养计划
研究生入学3个月内要在导师指导下制定个人培养计划,要对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文献阅读、创新与实践培养、学位论文工作等内容做详细规划。
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入学后,应补修至少3门教师教育类课程,不计学分。跨专业毕业生入学后,应补修至少2门学科专业基础课,不计学分。补修课程可采用与本科随读的方式进行。
3.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
教学方式:课程教学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培养目标、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选择案例教学、项目式教学、小组合作等适切的教学方式方法。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开展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在教学中注重实践与反思。
考核方式:根据本学科领域具体的课程性质来确定,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方式。采取课程考试、课程论文、调查报告、教学设计、实践(实验)报告等多种评价方式,加强过程性评价,注重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建立基于评价的课程与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机制。
六、实践教学的实施
实践教学须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内容,有完整的管理与评价制度,有序组织实施。实践教学总学时累计不少于1学年,包括校内实训、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等内容,在中学开展实践教学时间不少于1学期。校内实训、教育见习原则上应在第一学年内完成,教育实习在第二学年完成,教育研习应贯穿于实践教学全过程。要有充足的实践实训设施和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能切实保障实践教学活动有效开展,探索建设实践教学数字化档案以及实践教学数字化管理系统。具体要求按照《长春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教学管理办法》执行。
(一)校内实训
校内实训通过开设实训课程和第二课堂活动来创设模拟实践环境,使学生了解教育教学工作,训练教育教学行为,塑造优良教师文化的过程。
校内实训课程开设《微格教学》《课例分析》2门课程,总学时 32 学时,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以及教学语言运用、板书、新媒体使用等模拟练习。
第二课堂开设“‘秉烛杯’未来好教师全日制教育硕士教学技能大赛”和“教师教育专题培训课程”,进一步强化学生教学技能训练。
“‘秉烛杯’未来好教师全日制教育硕士教学技能大赛” 一般在第2学期举办,为期4周。考核内容涵盖粉笔字、普通话、课件制作、教学设计、说课及试讲比赛等。学生须经过教学技能大赛考核合格后方可参加第3学期的教育实习。
“教师教育专题培训课程”学习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师范生免试认定改革有关研修组织工作的通知》(教师厅函〔2023〕3 号)的要求,依托教育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 “师范生线上教师教育专题培训免费课程”模块进行学习。学生必须在第4学期开学前完成40学时的在线学习任务,考核结果作为免试认定改革培养过程性考核的组成部分。考核合格方可参加教育类研究生教育教学能力考核(即中小学教师资格免试认定考核)。
(二)教育见习
教育见习的目的在于通过校内、外导师的协同指导,促进学生了解优秀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学习优秀教师的师德风范、教育教学方法,反思教育理论与教学原则,激发教育教学工作和教育实践研究的兴趣,提升发现和分析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教育见习一般在第1学期进行,开展时间为4周。主要任务包括:
1.教学观摩。本科为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听课不少于 8 节,本科为非师范类专业或跨专业学生听课不少于 12 节,其中公开课听课次数不少于 2 次;观摩主题班会活动不少于 1 次。
2.教研观摩。观摩学校教研活动不少于 3 次;观摩县区级以上教研活动不少于 1次。参加教育管理专家或教学一线名师的专题报告会不少于 2 次。
3.文化体验。体验和分析教师的工作和学校文化。
(三)教育实习
教育实习由学院统一组织,采取集中实习、顶岗实习的方式,并与所学专业培养目标相符。教育实习的目的在于通过校内、外双导师指导,帮助学生直接体验和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学习优秀教师的师德风范,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教育实践研究能力和教育实践创新能力。教育实习一般在第3学期进行,开展时间为一学期(16周)。教育实习主要任务包括:
1.教育实习准备。学院与实践基地共同开展入驻前的动员工作,向学生介绍实践基地状况、了解基地导师情况,帮助学生了解基地学校教学进度,指导学生熟悉教材,开展备课、撰写教案和试讲等。
2.学科教学实践。学生在校内、外双导师的共同指导下, 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开展学科教学实践工作,主要包括:进行课堂观摩,本科为师范类专业的学生每周听课不少于 4 节,本科为非师范类专业或跨专业学生不少于 6 节;运用教育教学理论开展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和教学评价,实习期间独立撰写教案并讲授新课不少于 6 节;参与辅导、作业批改、考试及阅卷等工作。校内导师可采用巡回指导和远程指导等多种方式和校外实践导师联合开展讲评,讲评次数不少于 2 次。
3.班级管理实践。参加班级集体活动,了解学生和班级文化,熟悉班主任工作内容和流程,参与集体教育、个别教育以及家校社协同育人活动等;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认真搜集和分析相关教育案例;独立组织班级集体活动,如主题班会、报告会、团会、中队会、 半日活动和游戏活动等,活动次数不少于 2 次。
4.教学研究实践。学生应积极参加实践基地的教研活动。参加教研活动不少于 6次。 围绕教育实践研究的主题,结合教育实践中的教育教学问题,开展教育反思。每月撰写教育实践反思报告不少于 1 篇。围绕学位论文的研究问题,收集相关实践案例、调研材料和参考素材等,为撰写教育研习报告和学位论文做好充分准备。
(四)教育研习
教育研习应贯穿于实践教学全过程,在第1至第3学期开设,应与课程学习和论文撰写有机结合。教育研习的目的是通过对教育教学实践进行系统总结和反思,形成研究意识,掌握研究方法,提高研究能力。
教育研习的主要任务是围绕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或教育实践研究的主题,开展教育调查研究、课堂观察研究等,并通过课堂实录、教育日志、教育教学案例等记录自己的反思与收获。学生在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期间, 至少各撰写 1 份不少于3000 字的教育研习报告。报告的形式可为调查研究报告、教学反思报告或案例分析报告,报告内容一般应包括现状与问题、成因分析和改进建议等。
第1学期的教育研习可融合在教育见习过程中进行,需提交1份不少于3000字的教育调查报告。第3学期的教育研习可融合在教育实习过程中进行,需提交1份不少于3000字的教学反思报告或案例分析报告。
七、学位论文及学位授予
(一)论文选题
学位论文选题应与专业领域的培养目标相一致,论文选题应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紧密联系基础教育实际,关注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中具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的重要问题,致力于教育实际问题的解决和教育实践的改进。
(二)开题报告和文献阅读报告
研究生一般应于第2学期末完成开题报告。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包括课题研究和撰写的意义、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内容框架、撰写计划、核心观点和创新环节以及相关的文献资料。开题报告的审查应重点考查硕士生的文献收集、整理、综述能力和研究设计能力。要求每位硕士研究生必须在开题报告之前提交1份实践教学调查报告,调查报告要装入专业实践教学手册内进行存档。开题报告的撰写需按照《长春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基本要求》要求进行。
充分发挥文献阅读在夯实硕士生本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中的作用。导师要尽早将本专业必读和选读经典文献目录发给学生,提出阅读和考核要求。经典文献的阅读力求课内和课外相结合,以课内阅读督促课外阅读。研究生文献研读情况要在学术组会活动中向导师做汇报,导师现场指导。要阅读的内容必须是与即将要做的论文密切相关的系列内容,由导师组和研究生本人商量后制定。要求研究生必须在第2学期期末之前提交2份书面文献阅读报告,文献阅读报告要装入学位论文资格审查袋内进行存档。
(三)论文撰写
研究生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应该定期向导师和指导小组做阶段报告,并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论文的结构、思路和观点。学位论文应符合研究规范并凸显应用价值,论文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专题研究论文、调查研究报告、行动研究报告、案例研究报告、课程开发方案等。论文正文部分字数不少于2万字,写作时间不少于1年。学位论文的撰写需按照《长春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规范》要求进行。
(四)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一般在研究生入学后第3学期进行,考核内容包括.思想政治及道德品质表现、身体素质、心理健康状况、课程学习情况、科研能力、学位论文撰写进展情况等。
中期考核由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组织考核,成绩考核由各学院研究生秘书负责。学位论文中期检查环节由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小组负责考核,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小组由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根据学科划分设定,成员组成不少于5人,且都为高级职称,研究生导师可作为检查组成员,但不能作为组长。经小组讨论后,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获全体组员2/3及以上同意,即为通过。考核通过者方可进入学位论文预答辩、检测和送审阶段。中期考核需按照《长春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期考核工作管理办法》要求进行。
(五)论文评阅和答辩
研究生学位论文必须由导师认可,按照《长春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认定与处理暂行办法》通过学位论文学术不端检测,按照《长春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盲评检测实施办法》经过专家评阅认定合格后,方可进行答辩。答辩时间一般安排在第4学期五月末至六月初进行。论文答辩应从论文选题与综述、研究设计、论文的逻辑性和规范性、工作量等方面重点考查论文是否使研究生受到了系统、完整的研究训练。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至少有一名具有高级职称的中学教师或教育教学研究人员。论文答辩未通过者,应修改论文,并再次申请答辩。答辩的具体要求详见《长春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
(六)毕业及学位授予
研究生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修完个人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和全部培养环节,成绩合格且取得规定学分,科研成果达到申请硕士学位的资格条件,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准予毕业;达到硕士学位授予要求者,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八、本培养方案自2024级研究生开始实施。
附录:主要参考书目和经典文献
1.必读书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教育部.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3.
[4]教育部.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3.
[5]教育部.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3.
[6]教育部.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7]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北京.三联书店,2022.
[8]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
[9]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第4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2.选读书目.
[1]王健主编.中国史理论前沿[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6年.
[2]王加丰著.史学理论与中学历史教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年.
[3]余建华主编.世界史理论前沿[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6.
[4]张庆海著.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史学理论问题[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5年.
[5]王德民主编.中学历史教学设计[M].合肥.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
[6]张德顺主编,朱林生总主编.中学历史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7年.
[7]何成刚,夏辉辉,张汉林,彭禹.历史教学设计[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8]侯桂红著.中学历史教学设计及评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
[9]钱穆.国史新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年8月。
[10]杨宽.西周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1]顾德融、朱顺龙.春秋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2]杨宽.战国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13]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14]翦伯赞.秦汉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15]何兹全.三国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16]韩国磐.魏晋南北朝史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17]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M].北京.中华书局,2011.
[18]岑仲勉.隋唐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19]王仲荦.隋唐五代史·第一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20]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
[21]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2.
[22]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3月
[23]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修订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
[24]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M].北京.译林出版社,2017.
[25]葛兆光.中国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26]赵轶峰.明清帝制农商社会研究(初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27]赵轶峰.明清帝制农商社会研究(续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
[28]李新.中华民国史(全三十六册)[M].中华书局,2011.
[29]夏东元.洋务运动史[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2.
[30]戚其章.甲午战争史(修订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1]汤志钧.戊戌变法史稿(修订本)[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03.
[32][美]柯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33]马勇. 现代中国的展开 以五四运动为基点[M]. 山西人民出版社,2019.
[34]章开沅.林增平.辛亥革命运动史稿[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35]安宁.周棉.留学生与中外文化交流[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6]李侃.李时岳等.中国近代史(第四版)[M].北京.中华书局,2010 .
[37][美]周策纵著.陈永明.张静等译.五四运动史[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14.
[38][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39]胡福明.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
[40]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Z].第一版.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41]来新夏等著.北洋军阀史(上下册)[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6 .
[42]许纪霖.中国现代化史[M]上海.三联书店,1995.
[43]王树增著.抗日战争全三册[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5 .
[44]余英时.五四新论[M].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99.
[45]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
[46][日]近藤邦康.救亡与传统[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
[47]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续编.东亚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48]叶永烈著. 红色的起点[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
3.经典文献.
[1]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3]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苏秉琦.中华文明起源新探[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5]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上)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6]王建朗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7]陈廷湘主编.中国现代史第三版(1912—1949)[M].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
[8]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9]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0]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1]陈旭麓.近代中国八十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12]丁名楠等.帝国主义侵华史(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1986.
[13]唐德刚.晚清七十年[M].长沙.岳麓书社,1999.
[14]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M].上海.三联书店,1999.
[15]茅海建.天朝的崩溃[M].上海.三联书店,1995.
[16]杨国桢.林则徐(二次增订)[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7]茅家琦.太平天国通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18]夏春涛.天国的殒落——太平天国宗教再研究[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