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研究所成立于2008年12月,是长春师范大学为适应学科建设,打造学术品牌,挖掘、整理、研究吉林满族文化而建立的一个独立之研究机构,旨在推动吉林省乃至全国的满学研究。作为高等院校的研究机构,满族文化研究所一直将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作为主要任务。成立以来,在学校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科研处、历史学院等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在蒋立文、吕萍两任所长引领下,不断进步,在满族文化、非遗抢救,特别是冷门绝学“满语文”抢救传承方面都取得一定成绩,成为“满语文”花圃中的一朵花蕾。现拥有吉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名录”1项;省(吉林)、市(长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培训基地平台2个。多人获多项荣誉:享受国务院津贴1人,二级教授1人,吉林省优秀科学普及专家1人;长春市政协委员1人,民进全国基层组织建设先进个人1人。
一、建立组织机构、搭建科研平台
“科研兴校,特色强所”是该所始终坚持的办所思想,为了努力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学科,致力于满族文化特别是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满语言”研究,学校在班子、设备、经费、尤其是人员引进等方面给予了优先保障和鼎力支撑。在主管科研的领导直接关怀和支持下,坚持人才兴所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先后引进211名校博士毕业生四人,有计划的培养高水平人才,形成了老中青结构合理的学术研究梯队。为满族文化研究所的发展提供了有利保障。
该所成立不久便成为吉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东北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的重要成员,享有中心优良的科研平台,3000余平方米的办公面积,总值近200万元的现代化办公设备,3万余册藏书的中心资料室,5300种图书,5700篇满学论文。非常珍贵的满文资料有:台北故宫博物院出版的《满文原档》(10册)和《旧满洲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出版的《内阁藏本满文老档》(20册);故宫博物院出版的《五体清文鉴》(12册)等300余册图书。这些为满族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图书资料。学校投入上百万资金建立历史文物陈列室,征集到的满族文物就有300余件,其中不乏珍品。
二、加强学科管理、开展学术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基本理念,以满族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中心,科研服务教学,培养高水平学者,努力建设特色教学科研基地。满族文化研究所成立伊始,便依托历史学科专门史硕士点,设立了满学研究方向,现已招收了十余届硕士研究生,开设了《满族史》《满语文》《民族学》、《满族文化专题研究》《满族民俗研究》、《满族文学》《东北民俗》《萨满文化研究》《中国古代东北史》等特色课程。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其中15级马金驻同学考入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现毕业就职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化研究所,17级曹昊哲考入南开大学历史系博士。2015年该所蒋立文教授、吕萍教授遴选为博士生导师,开始指导东北边疆民族问题研究方向学生,开设了多门相关课程。由于他们坚持民族学田野调查的方法,对满族民间文化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积累了丰富的历史学、语言学、民俗学、民间文学等资料,形成了独特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研究方向和课程。2014年依托历史学院申报并获批准本科新专业“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满语文”专业,2015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成为特色专业。
满族文化研究所立足科研,无新不作,旨在多出高水平成果,打造满学领域领先地位。近年来,科研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取得了比较丰硕的研究成果。该所人员共承担国家社科冷门绝学项目、委托项目、青年项目,国家清史工程项目,中国教育部、科技部、民族事务委员会、吉林省社科规划办及吉林省教育厅各类项目等30余项,获科研经费200余万元。出版《清代吉黑地区区域经济史研究——以旗人与三丁群体经济生产活动为中心》等学术著作十余部;在《历史研究》《民族文学研究》《社会科学战线》《中央民族大学学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清史研究》《社会科学家》等CSSCI期刊和《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民族报》以及省级期刊、出版物等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成果先后荣获教育部、吉林省政府省部级一、二、三奖项奖6项;教育厅等厅局级一、二、三奖项10余项。其中代表性成果论文《甲午战争赔款数额问题再探讨》发表于《历史研究》2010年第3期,引起了中日史学界的极大关注,《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0年11期转载了两版要点;《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10年第12期“中国近代史”部分做了首篇全文转载。获教育部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著作《佛满洲家谱精选》三卷本,2017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后,社会反响强烈,《中国社会科学报》整专题评介,《社会科学网》全版转载,《清史研究》2017年第期封三新书推介,《东北地域研究》等刊登书评文章,该成果获2018年吉林省第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另,该所出版的《中国满学》连续性书刊在业界享有较高声誉。
该所十分重视信息资料建设,先后在吉林省满族聚居的伊通、九台、吉林乌拉等处建立了调研基地,并且到内蒙古、黑龙江、辽宁、河北、云南、广西、新疆等地进行田野调查,注重第一手资料的搜集、翻译、整理工作。建成了集录音、录像、图片、非物质文化遗存手稿、满文、女真文字手迹、田野调查资料、电子书库和国内外图书文献资料为一体,拥有全套的《满语研究》《满族研究》《东北史地》《北方民族》等期刊的资料库。该所还积极投身重点学科和重点文科基地的建设,所设计布置的以《北方少数民族实物撷萃》展览为主题的“历史文物陈列室”,已成为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先后接待各级领导、专家、学者几十批次,获得参观者好评,为学科建设、基地验收、申大申博等方面添分加彩。
三、广泛开展学术交流 精心保护努力传承
该所在满学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先后举办多次全国学术会议,如“长白山与满族文化研讨会”;“中国满族文化传承与保护学术研讨会”“第二十五次全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学术研讨会”等,得到业内专家的认可。近年来,该所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与伦敦大学、高丽大学、台湾大学、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俄罗斯社会科学院、国际萨满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社会科学院等相关研究机构建立了密切联系,接待英、美、日等国及台湾和省内外专家、学者达二百余人次。得到中外知名满学专家的莅临指导,寺村政男(日本)、曹汝华(加拿大)、科西嘉(希腊)、李治停、刘厚生、刘晓萌、吴元丰、赵志忠、赵杰、赵阿平、赵聆志、周庆生、何晓芳、何荣伟等都给予该所巨大的帮助。该所积极鼓励人员参加高层次国内外学术会议,年平均10余人次,应邀赴英国、波兰、俄罗斯、希腊、韩国等国家及中国台湾地区参加国际学术交流10余次。与国内外同仁广泛切磋,掌握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使学术研究与世界同步。
该所一直坚持科研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宗旨,积极参与地方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传承工作。该校所申报并获批准的七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均为满族文化遗存,其中“满语文”被列入吉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抢救传承满语言,该所还在本溪、鞍山、吉林、通化建立起满语言教学科研基地。这一工作引起了巨大的连索反应和社会效应,得到新闻媒体的关注,长春电视台“长春人专栏”录制播放了新闻片《抢救满语文》,辽宁本溪县电视台制作了《满语文教学纪实》专题片。他们依托“满语文”本科新专业,进行抢救传承,并在博士、硕士中开设满语文课,现已培养高层次满语人才百余名,研究传承已成规模。他们关注活态“满语文”抢救,采录传承人,承担冷门绝学项目。更关注学生的书面满语文能力提高,特别是满文书法训练。在本科生中经常开展软硬笔书法比赛,将作品进行展览。在首届中国“翰墨杯”满文书法大赛中荣获优秀组织奖,参赛学生获软硬笔一、二、三等奖20余项,其中17级葛晓妍的软笔一等奖书法作品得到专家赞誉,并选登到《满文书法研究》一书和《长春晚报》等报刊上。
该所还将满族民俗、文化的研究成果切实地应用于东北民族民俗旅游等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当中,为满族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咨询服务。借助政协等平台建言献策,每年相关提案2至3个,均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答复落实。先后参与吉林、黑龙江等地满族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论证工作;为长春萨满欢乐谷“萨满三绝菜”申遗和大型满族传统婚礼——格格出嫁提供策划与指导;帮助吉林市亚东集团满族文化的产业园区——天颐园山庄进行满族文化的指导、培训;承担了长春市冬博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览“探秘乌拉文化圈”中的“满族语言文字”专题展板文案、设计、制作工作;协助省委宣传部、省电视台拍摄了《长白山》系列专题影片第五集《生生不息》 ;为关东文化讲坛、满族文化促进会举行了《满族民俗与关东民俗》《旗袍秀》等公益讲座;为多次参加吉林省、长春市民委举办的少数民族活动如满族颁金节、锡伯族西迁节等民俗活动;帮助《三联生活周刊》《发现长春》拍摄采访《白肉血肠》,宣传我省满族祭祀名菜、非遗项目、百年手艺,指导企业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多家新闻媒体《吉林日报》《新文化报》、《长春晚报》等给予关注和多次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