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学院萨满文化研究所成立于2004年4月,是我国第一个萨满文化专门研究机构。研究所成立以来,明确了以萨满文化基础理论研究、民族学田野调查,与萨满文化非遗传承、保护、开发相结合的研究方向,组建了“因人定向,因向聘人”科研队伍,并整合我校相关院所的研究力量,成立了萨满文化与东北民族研究中心,中心还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萨满文化研究中心”。2007年10月,中心被评为吉林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经过多年建设,萨满文化研究所在队伍建设、学术研究、非遗保护、学术交流和咨询服务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研究所现有专职研究人员4人,兼职研究员1人,其中博士学历4人,硕士学历1人。近年来,所内专、兼职研究人员先后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项目、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项目和吉林省教育厅项目30余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0余项。出版《萨满文化论》《萨满艺术论》《萨满文化研究》(1-5辑)《满族萨满神话研究》《九台锡克特哩氏家祭掠影》《九台满族石氏家谱》等学术著作、编著20余部。发表各级论文60余篇,其中包括《民族研究》《宗教学研究》《世界宗教文化》《民族文学研究》《历史档案》《东北师大学报》等高级别刊物。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卓有成效,研究所现有“九台满族石氏家族祭祖习俗”“满族关氏家族祭祖习俗”“满族赵氏家族祭祖习俗”“满族杨氏家族祭祖习俗”“九台满族石氏家族萨满传说”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5项,在省财政及学校的资金支持下,保护工作有序进行,受到学术界及相关部门的好评。
研究所长期对中国北方满、蒙、鄂伦春、达斡尔、赫哲等民族萨满文化遗存进行调查、搜集,注重运用民族学、人类学等方法进行田野调查并获得第一手资料,拍摄涉及满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蒙古族和汉军等祭祀形态的录像片10余部;文化图片千余张;萨满文物及实物800余件;萨满神本、宗谱及民间口碑资料数百万字,为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了增强学术交流,扩大研究影响力,研究所积极主办并参加大型国内、国际学术会议。2004年、2016年、2018年、2023年成功举办了相关学术会议。这些学术会议的召开,使研究所在国内外萨满文化研究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产生了较大影响。研究所人员先后于2007年、2009年、2011年、2013年,赴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参加“北亚萨满艺术研讨会”,赴匈牙利参加“第八届国际萨满学术研讨会”,赴波兰华沙参加“第十届萨满学国际会议”,赴贵阳参加“第11届国际萨满文化研讨会暨世界仪式人类学高级论坛”,并作相应主题报告。研究所先后邀请国际萨满学会主席霍帕尔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郎樱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中国宗教学会会长卓新平教授和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导师麻天祥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纳日碧力戈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色音教授等国内外知名专家来校讲学。
研究所一直坚持科学研究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积极为政府建言献策。研究所将萨满文化与东北民族民俗、民族艺术相结合的研究运用于东北民俗旅游业、民俗工艺品开发等经济建设中,开拓出学术研究与民俗产业相结合的新途径,为旅游业和民俗博物馆提供技术咨询服务。2023年我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九台“双喜老宅”入选“2022全国非遗特色旅游线路”。非遗文化馆(九台“双喜老宅”)和东北民族文物陈列馆获批2024年吉林省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精品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