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党建活动  >  正文
刘义飞一行赴民族文化宫研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地建设
文章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5-29 点击数:


2024年5月29日—30日,历史文化学院党总支书记刘义飞、副院长刘喜涛、高句丽渤海研究院研究员郑京日、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谷颖、副教授刘朝钊、讲师刘健佐一行6人赴北京民族文化宫研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地建设。

(国家民委协调推进司副司长鲁志军、民族文化宫副主任许传哲、副研究馆员刘家益等领导专家与研学组成员合影)

民族文化宫是由毛主席提议、周总理亲自审定设计方案,于1959年10月6日落成并对外开放的,是新中国成立十周年首都北京十大建筑之一,是中国各民族团结、统一、发展、繁荣的象征,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辉煌胜利的标志。由国家民委主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正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出。

展览分为“大一统”“大交融”“大团结”三个单元,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丰富的文物、文献等资料,展现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延续不断的历史基因;展现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发展壮大的脉络和凝聚不散的历史密码;展现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至今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深邃思想与丰富实践。

在参观展览过程中,研学组认真聆听、努力学习,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对陈列主题、展览体例、重点文物等有了更加直接的感受。国家民委协调推进司副司长鲁志军、民族文化宫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杨国文、副主任许传哲、博物馆副馆长姜宁、副研究馆员刘家益等陪同参观。

(研学组认真聆听讲解)

参观学习后,研学组与民族文化宫博物馆副馆长姜宁、副研究馆员刘家益进行了座谈交流。

刘义飞书记指出,通过参观交流,我们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博物馆建设与运营、展览策划与实施等方面收获了很多宝贵经验,为我校“东北民族与边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地建设提供了新思路。研学组成员对我校在高句丽渤海研究、清史满学研究和中朝日关系史研究的优势和所取得的成就进行了介绍。对展览当中涉及的东北民族与边疆问题,展馆建设遇到的困难与挑战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并在加强双方科研交流,共同推动民族团结融合宣传阵地建设等方面达成了共识。

姜宁副馆长立足基地建设,从展陈主题表达、内容策划、宣传推介服务等做了全面介绍,对基地建设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给予了经验分享,对科学研究向纵深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研学组与民族文化宫博物馆副馆长姜宁、副研究馆员刘家益座谈交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通过本次研学,我们汲取了重要养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在积淀科研厚度、学术戍边等多方面有了新思路,为今后教学、科研、基地建设等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