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曾江 赵徐州)长春师范大学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2023年暑假期间,长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组成以本科生为主体、本硕博三个层次共18名学生参加的“教育·教师·教学”社会实践团队,走进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以下简称长白县)五所学校进行教师口述史访谈,对话边疆一线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长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社会实践团队。
长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社会实践团队。
以口述史方法调研边疆教育
长春师范大学团队在访谈中记录了很多令人感动的教师经历和故事。在八道沟镇中学,团队访谈了扎根乡村学校的父女两代人——祖老师和他的女儿。父女两代人都扎根在边疆,献身于基础教育。祖清国于1989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至今已在这里工作了34个年头。他特别强调历史教师应运用历史教学加强德育,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他说:“学业再好,如果品德不好,也不能算人才,现在国家特别重视立德树人,这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他的女儿毕业后也回了八道沟镇,在与中学一墙之隔的镇小学工作,在访谈中,她说:“我个人觉得教育就是要用心,靠一颗爱心去做的一项工作”。
在长白一中,团队访谈了王永彪校长。他任教于一所乡镇中学长达26年,将长白一中打造成为了“悦读书苑”,学校四层教学楼的每个角落都充满着书籍和阅读桌椅。王校长说:“我们鼓励老师读书,老师读书了,就肯定会带着孩子读,这就是一个阅读自然进展的过程”。
在长白县朝鲜族小学,团队访谈了在这里从教30年的金校长,他尤其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我觉得当老师的第一步,用不着多么出众的业务能力,但是你必须有一个正确的心态,没有正确的心态,师德就会出现问题”。长白县朝鲜族中学的韩老师说:“你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行业,必须得尽职尽责,不能对不起孩子”。
访谈结束后,团队师生们感悟良多。长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生田娅楠表示:“这些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在民族边疆地区更显珍贵,这种访谈经历将成为我人生路上宝贵的精神动力。”学生杨羽涵说道:“一支粉笔,一方书桌,三尺讲台,四季坚守。访谈间我们在无数段回忆中追溯每一位教师的人生体悟,也在无数个坚定的眼神中见证了民族地区一代代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坚守与执着,这些为教育事业付出的汗水和心血终将印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回忆中,也终将化作点点星光照亮许多人的人生”。学生唐渤宣认为:“他们以渺渺之躯,植根于茫茫边疆,以源源之爱,灌溉于万顷花海,那一刻,我明白了,在长白这片土地上,美丽的不但是山川间无尽的原野与城市里亮丽的霓虹,更是这群可爱可敬的教师们质朴的热爱与愈久弥坚的精神”。
长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社会实践团队。
图为在长白县开展口述史访谈活动。
长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社会实践团队。
图为在长白县开展口述史访谈活动。
脚踏实地推进东北口述历史研究
近年来,口述史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在各个研究领域中被广泛应用。对边疆民族地区的一线教师进行访谈,口述史是一种深度调研的好方法,可以为访谈对话中的师生搭建交流平台,还可以搭建一个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据悉,这些访谈资料将被作为口述史料在长春师范大学东北口述历史研究中心进行长期保存。从长远看,这些资料为理解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以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详尽而生动的个案素材,这些素材、史料既是有温度的个人教育经历和故事,也有对边疆地区民族教育和师范教育本身的冷静思考,同时可为相关部门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带队老师、长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毕元辉教授表示,这次的口述访谈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指导教师毛欣欣表示,通过口述访谈这种方法,将学生带到边疆民族地区,让学生走入社会中,走到民族地区开展基础教育实践,从学生们对民族教育实践的丰富感悟,可以看到这实现了理论课堂无法达到的效果。
据介绍,长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将继续探索以口述史实践为路径,开展与边疆民族地区的政府和中小学三方协同合作,把课堂延伸到边疆地区基础教育前沿阵地的具体路径,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贡献。
长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学科发展以“东北民族与边疆”为引领,关注民族与边疆的历史和现实问题,践行“学术戍边”理念,人才培养以为东北边疆地区培养优秀教师为目标,以东北口述历史研究中心为依托,培养学生的口述史实践能力为特色。在长白县教育局的支持下,长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口述史团队师生先后走进长白县八道沟镇中学和小学,朝鲜族中学、朝鲜族小学和长白一中等五所学校,进行了4天集中口述史访谈。团队先后访谈了40名扎根边疆基础教育的教师,口述录像录音70小时以上,形成口述访谈文字资料约50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