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602)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掌握扎实的中国史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和能力,能够胜任学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等的教学、科研以及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中国史专门人才。
1.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敬业精神,遵守学术道德规范。
2.系统掌握本学科的理论、专业知识和研究动态,能够熟练地使用一门外国语阅读本学科文献并进行学术交流,具备独立从事教学、科研和其他实际工作的分析和创新能力。
3.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事业心,身心健康。
4.能完成具有一定新意并符合学术规范的学位论文。
二、研究方向
1.中国古代史
该方向主要围绕秦汉史、南北朝史、隋唐史、辽史、明清史开展研究,重点突出东北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所建立的北魏、辽、金、元、清历史研究,侧重东北古民族、东北古代制度史、东北疆域史等方面展开研究。
2.中国近代史
该方向主要对近代以来复杂的国内、国际背景下中国社会的诸多领域进行综合研究,集中于晚清史、民国史、抗战史、近代东北史研究,突出强调近代以来中朝日关系研究。
3.历史文献学
该方向是专门对具有历史价值的汉文及少数民族文献进行整理、鉴别、考订,并进行理论总结、说明、诠释的一门综合性的、基础性的研究,侧重东北古代各民族文献、近现代东北文献、日本民间所藏侵华文献的搜集、整理、考订与研究。
4.中国专门史
该方向主要研究东北民族史、东北边疆史两个领域。从文献学、考古学等方向,探讨自先秦以来东北地区四大族系之间交流交往交融历程,着重研究以高句丽、渤海、满族为代表的东北秽貊族系和肃慎族系千百年来的交流交往交融历程,探究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筑历程。
三、学制与学习年限
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基本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5年。
四、培养方式
1.采取导师负责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导师组配合导师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发挥集体培养的优势,负责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制订和指导研究生的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及品德教育等。
2.研究生科学研究训练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采取定期组内学术讨论会制度(简称定期组会制)。定期组会制的形式分为由导师主导的研究小组组会和由导师组主导的方向大组组会。导师需每学期定期组织召开至少8次组会(新生第一学期需参加至少4次组会),组会的研讨内容分为研究生的专业课程学习汇报、专业文献学习汇报、实验或课题研究汇报、论文进展汇报、头脑风暴式自由讨论等。导师通过定期组会制对研究生进行常规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和指导,培养学生归纳文献的能力、锻炼学生学术质疑的本领、提高学生对科研的严谨态度、学术兴趣、学术道德等。
3.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参加科学研究,培养独立的科研能力。硕士研究生学术成果须达到《长春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中规定的相关成果要求,方能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五、课程学习
1.课程设置
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学科基础课、方向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必修环节。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34学分,包括学位课程19学分、非学位课程10学分以及必修环节5学分。
课程设置表
课程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 学期 | 考核 方式 | 备注 |
学 位 课 | 公共 必修课 | S1999901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2 | 2 | 1 | 考试 | 必修 7学分 |
S1999902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 16 | 1 | 1 | 考试 |
S1999904-X | 学术外语 (阅读、写作、交流) | 90 | 3 | 1-2 | 考试 |
S1999906 | 论文写作指导与学术道德规范 | 16 | 1 | 1 | 考试 |
学科 基础课 | S2180301 | 史学理论与方法 | 32 | 2 | 2 | 考试 | 必修 8学分 |
S2180315 | 历史学专业外语 (英、日、俄) | 32 | 2 | 1 | 考试 |
S2180316 | 东北疆域史 | 32 | 2 | 2 | 考试 |
S2180317 | 论文写作与方法 | 32 | 2 | 1 | 考试 |
方向 必修课 | S3180325 | 中国古代史专题 | 32 | 2 | 2 | 考试 | 中国古代史 方向 必修4学分 |
S3180316 | 古史要籍介绍与导读 | 32 | 2 | 2 | 考试 |
S3180326 | 中国近代史专题 | 32 | 2 | 2 | 考试 | 中国近代史 方向 必修4学分 (三选二) |
S3180312 | 近代东北亚区域国别史专题 | 32 | 2 | 2 | 考试 |
S3180318 | 中国近现代史料整理与研究 | 32 | 2 | 2 | 考试 |
S3180307 | 古籍整理概论与实践 | 32 | 2 | 2 | 考试 | 中国历史文献学方向 必修4学分 |
S3180302 | 中国历史文献学 | 32 | 2 | 2 | 考试 |
S3180330 | 高句丽渤海历史研究 | 32 | 2 | 2 | 考试 | 中国专门史方向必修4学分 (四选二) |
S3180331 | 高句丽渤海考古研究 | 32 | 2 | 2 | 考试 |
S3180328 | 满族文化专题研究 | 32 | 2 | 2 | 考试 |
S3180329 | 满语文(上、下) | 32 | 2 | 2 | 考试 |
非 学 位 课 非 学 位 课 | 公 共 选 修 课 | 安全素养 | S4999920 | 当代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 | 16 | 1 | 2 | 考查 | 至少选修 4学分 (交叉学科课程为必选课,由学院负责开课) |
思政素养 | S4999921 | “四史”专题讲座 | 32 | 2 | 2 | 考查 |
教师素养 | S4999922 | 教师素质养成 | 32 | 2 | 2 | 考查 |
人文素养 | S4999923 | 经典文学作品鉴赏 | 32 | 2 | 2 | 考查 |
美育素养 | S4999924 | 艺术鉴赏 | 32 | 2 | 2 | 考查 |
体育素养 | S4999925 | 公共体育 | 16 | 1 | 2 | 考查 |
劳动素养 | S4999926 | 新时代劳动教育 | 16 | 1 | 2 | 考查 |
科学素养 | S4999927 | 科学技术史 | 32 | 2 | 2 | 考查 |
信息素养 | S4999928 | 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 | 32 | 2 | 2 | 考查 |
创业素养 | S4999929 | 创新创业实战 | 16 | 1 | 2 | 考查 |
跨学科素养 | S4999930 | 交叉学科课程* | 16 | 1 | 2 | 考查 |
专业 选修课 | S5180343 | 史源学概论 | 32 | 2 | 2 | 考查 | 至少选修 3门6学分 |
S5180344 | 东北民族史 | 32 | 2 | 3 | 考查 |
S5180371 | 高句丽渤海史料整理与训练 | 32 | 2 | 3 | 考查 |
B5181220 | 高句丽渤海热点问题 | 32 | 2 | 2 | 考查 |
S5180370 | 清朝政治制度 | 32 | 2 | 3 | 考查 |
S5180333 | 东北城市史研究 | 32 | 2 | 3 | 考查 |
S5180334 | 近代东北经济史 | 32 | 2 | 2 | 考查 |
S5180310 | 近代中日关系史 | 32 | 2 | 3 | 考查 |
S5180312 | 中国东北地方史 | 32 | 2 | 3 | 考查 |
S5180346 | 近代东北社会史 | 32 | 2 | 3 | 考查 |
S5180347 | 民族学概论与研究 | 32 | 2 | 3 | 考查 |
S5180336 | 东北古代民族传说研究 | 32 | 2 | 3 | 考查 |
S5180348 | 东北历史地理专题研究 | 32 | 2 | 2 | 考查 |
S5180350 | 中国现代史专题研究 | 32 | 2 | 3 | 考查 |
S5180338 | 中美关系史 | 32 | 2 | 3 | 考查 |
S5180327 | 满族民俗研究 | 32 | 2 | 3 | 考查 |
S5180328 | 满族史 | 32 | 2 | 2 | 考查 |
S5180329 | 满族文学 | 32 | 2 | 3 | 考查 |
S5180352 | 中俄关系史 | 32 | 2 | 3 | 考查 |
S5180353 | 东北文献整理与研究 | 32 | 2 | 3 | 考查 |
S5180354 | 清代文书导读 | 32 | 2 | 2 | 考查 |
S5180355 | 诸子概论 | 32 | 2 | 2 | 考查 |
S5180356 | 先秦思想史文献研究 | 32 | 2 | 2 | 考查 |
S5180357 | 明清中朝关系史 | 32 | 2 | 3 | 考查 |
S5180358 | 先秦史专题研究 | 32 | 2 | 3 | 考查 |
S5180359 | 秦汉史专题研究 | 32 | 2 | 3 | 考查 |
S5180360 | 魏晋史专题研究 | 32 | 2 | 3 | 考查 |
S5180361 | 隋唐史专题研究 | 32 | 2 | 3 | 考查 |
S5180367 | 辽金史专题研究 | 32 | 2 | 3 | 考查 |
S5180363 | 明清史专题研究 | 32 | 2 | 3 | 考查 |
S5180364 | 古代中西文化交流专题研究 | 32 | 2 | 3 | 考查 |
S5180365 | 中国古代外交史 | 32 | 2 | 3 | 考查 |
S5180368 | 萨满文化研究 | 32 | 2 | 3 | 考查 |
S5180369 | 东亚历史与文化比较专题 | 32 | 2 | 3 | 考查 |
S5180366 | 中学历史教学技能训练 | 32 | 2 | 3 | 考查 |
必修环节 | S7999904 | 开题报告 |
| 1 | 3 | 考查 | 必修 5学分 |
S7999905 | 中期考核 |
| 2 | 5 | 考查 |
S7999923 | 学术活动(导师负责) |
| 1 | 1-5 | 考查 |
S7999901 | 实践活动 |
| 1 | 3-4 | 考查 |
补修本科 专业基础课程 | S6180301 | 中国古代史 | 72 | 0 | 1 | 考试 | 跨学科及同等学力入学者须补修至少两门 |
S6180302 | 中国近现代史 | 72 | 0 | 2 | 考试 |
应修总学分 | 至少修满34学分 |
2.个人培养计划
第一学期选定导师之后,应在期末之前在导师指导下制定个人培养计划。个人培养计划包括课程学习、文献阅读、研究生创新与实践以及学位论文四部分。课程学习计划中需详细列出个人在学期间所修课程、开课学期,学位论文计划需明确学位论文的研究进度等。
3.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
教学方式应灵活多样,除了课堂讲授外还应采用专题研讨、主题探究、调研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课程实行分类考核,根据课程性质考核方式可分为考试与考查两种。考试课程可通过试卷、课程论文、调查报告等形式考核;考查课程可在课程结束后以课程论文、调查报告、作品等方式进行考核。学科基础课程原则上要求进行考试考核,在期末组织学生统一进行试卷考核。
六、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为了培养硕士研究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从事科学研究能力。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工作,学位论文的选题符合专业要求,不可过大或偏小,以力求阐明问题,揭示规律,表达观点,订正史误等为学术出发点。须充分发掘原始文献资料,观点明确,论证有力,逻辑性强。论文形式必须为专题性研究,不得以研究综述形式提交(专门史方向有关萨满文化或满学方面研究可以采用调查报告形式提交)。
1.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规范性要求
中国史硕士学位论文应是中国史研究某一领域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应针对选题做一个较为全面的文献综述,概述此前的研究成果,说明该选题涉及的理论与方法,在此基础上清楚阐释选题的意义,以及该选题在理论与方法上的创新。
论文论证需逻辑严密,合理铺陈材料。在研究结论上应提出新的见解。同时,论文在理论、方法和视角上应力求有所创新,提倡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综合分析材料。中国史硕士学位论文从前期准备到完成一般规定为2-3年时间。保证硕士生有足够的时间来搜集资料、开题、写作和修改学位论文。
中国史硕士学位论文的字数原则上要求在3万-5万字之间,一般不宜少于3万字,参考文献不少于20篇,文字平实,文风端正。
论文写作必须遵守学术规范,论文的章节划分、注释、参考书目格式应符合各学校学位管理部门的要求。
(2)质量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应当具有原创性,在某一论题上有所推进,严禁抄袭。
学位论文工作一般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环节:
2.个人研究计划
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尽早初拟论文选题范围,并在入学后三个月内制定研究计划。
3.论文开题
研究生一般应于第3学期初完成开题报告。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包括课题研究和撰写的意义、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内容框架、撰写计划、核心观点和创新环节以及相关的文献资料。开题报告的审查应重点考查硕士生的文献收集、整理、综述能力和研究设计能力。
4.学位论文评阅与答辩
学位论文在第六学期开学组织论文评阅,每篇论文需经三名专家评阅打分。学生和导师应该参考论文评阅意见进行认真修改,没有通过论文评阅的学生可向学校申请延期毕业答辩。
研究生学位论文必须由导师认可,并经过专家评阅认定合格后,方可进行答辩。答辩时间一般在第6学期五月末至六月初进行。论文答辩应从论文选题与综述、研究设计、论文的逻辑性和规范性、工作量等方面重点考查论文是否使研究生受到了系统、完整的研究训练。论文答辩未通过者,应修改论文,并再次申请答辩。答辩的具体要求详见《长春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
七、必修环节
1.文献阅读和开题
研究生入学后需在导师指导下按照本专业所提供的文献阅读书目开展文献阅读。选题确定后,研究生应围绕选题开展文献阅读,并在开题前提交两份文献阅读报告。文献阅读报告经导师审核确认合格后方可获得1学分。
(1)学术著作(必读书目)
[1]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钱穆.国史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3]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三联书店,1985.
[4]金毓黼.东北通史[M].长春:社会科学战线杂志社翻印本,1980.
[5]黄枝连.天朝礼治体系研究·上卷·亚洲的华夏秩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6]黄枝连.天朝礼治体系研究·中卷·东亚的礼仪世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7]黄枝连.天朝礼治体系研究·下卷·朝鲜的儒化情境构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8][法]谢和耐著.中国社会史[M] .耿升 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9]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10]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11]崔丕.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12]黄定天.东北亚国际关系史[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
[13](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2)学术著作(选读书目—可根据研究需要、学习兴趣选读,至少10部)
[1]毛泽东选集(1-4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
[2]前四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7.
[3]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76.
[4]范文澜.群经概论.范文澜全集(第一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5]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M].北京:中华书局,1993.
[6]张传玺.秦汉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7]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M].北京:三联书店,1999.
[8](美)马士、宓亨利.远东国际关系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
[9]沈志华.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10]陶文钊.中美关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11]吕思勉.先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2]吕思勉.中国民族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13]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14]林剑鸣.秦汉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15]王仲犖.魏晋南北朝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6]唐长孺.魏晋南北朝论丛[M].北京:三联书店,1955.
[17]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8]吕思勉.隋唐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9]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0]李锡厚.辽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1]朱瑞熙.宋代社会研究[M].郑州:中州书画社,1983.
[22]周玉珠,陈振.宋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3]宋德金.金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4]韩儒林.元朝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5]李范文.西夏通史[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
[26]南炳文,汤纲.明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7]戴逸主编.简明清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28]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秦汉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9]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隋唐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0]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1]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明代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2]吕思勉.中国制度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3]孟森.明清史讲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1.
[34]杜家骥.八旗与清朝政治论稿[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5]张仲礼.中国绅士[M].上海: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91.
[36](美)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上、下)[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37](美)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M].北京:中华书局,2000.
[38]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M].香港: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9]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40]罗尔纲编.太平天国通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2.
[41]王奇生.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M].香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42]〔俄〕阿瓦林.帝国主义在满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43]夏东元.洋务运动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44]彭明.五四运动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45]刘大年.中国近代史诸问题[M].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
[46]章开沅,林增平主编.辛亥革命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47]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8]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9][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50]马土著.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M] .张汇文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57.
[51]井上清著.日本帝国主义的形成[M].宿久高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52]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上、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53]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54]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55]张博泉等.东北历代疆域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
[56]张博泉,魏存成.东北古代民族·考古与疆域[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
[57]孙进己.东北民族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
[58]孙进己.东北历史地理[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59]林幹.中国古代北方民族通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60]刘小萌,定宜庄.萨满教与东北民族[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
[61]富育光.萨满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62]富育光,孟慧英.满族萨满教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63]乌丙安.神秘的萨满世界[M].北京:三联书店,1989.
[64][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65]李燕光,关捷主编.满族通史[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1.
[66]赵志忠.满族文化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67]溥杰.满族风俗考[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68]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
[69]孙进已等.女真史[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
[70]戚其章.甲午战争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71]范文澜.中国近代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72]汪向荣.古代的中国与日本[M].北京:三联书店,1989.
[73]佟冬主编.中国东北史[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
[74]崔丕.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史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75]张舜徽.中国文献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
[76]赵振铎.古代文献知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
[77]黄永年.古籍整理概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78]曹慕樊.目录学纲要[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79]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80]张之恒.中国考古学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3)学术期刊
[1]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
[2]中国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3]近代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4]抗日战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抗日战史学会
[5]安徽史学.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6]史学集刊.吉林大学
[7]史林.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8]民国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9]史学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研究所
[10]文献.国家图书馆
[11]史学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12]当代中国史研究.当代中国研究所
[13]历史档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14]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
[15]清史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16]历史教学. 历史教学社
[17]历史教学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
[18]史学月刊. 河南大学、河南省历史学会
[19]中国农史. 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
[20]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陕西师范大学
[21]民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22]民俗研究.山东大学
[23]黑龙江民族丛刊.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
[24]满族研究.辽宁省社会科学院
[25]社会科学战线.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26]东北史地.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27]萨满文化研究.长春师范大学
[28]东北亚论丛.长春师范大学
[29]中国满学.长春师范大学
[30]东北亚论坛.吉林大学
[31]考古与文物.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2.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一般在研究生入学后第5学期进行,考核内容包括:思想政治及道德品质表现、身体素质、心理健康状况、课程学习情况、科研能力、学位论文撰写进展情况等。
中期考核由各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组织考核,成绩考核由各学院研究生秘书负责。学位论文中期检查环节由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小组负责考核,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小组由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根据学科划分设定,成员组成不少于5人,且都为高级职称,研究生导师可作为检查组成员,但不能作为组长。经小组讨论后,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获全体组员2/3及以上(含2/3)同意,即为通过。考核不通过,或者不参加中期考核的研究生,没有申请答辩资格。对不能通过中期考核的学生应对其提出整改意见,并要求其办理延期答辩。具体要求应严格按照《长春师范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工作暂行规定》执行。
3.学术活动
研究生在读期间应选听不少于5次的学术报告,并提交学术活动考核表,其中至少3次为本专业学术报告。研究生在校内主讲1次学术报告可视为选听2次学术报告。研究生学术活动环节应于第五学期末前完成,由导师负责审核,审核合格后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4.实践活动
硕士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应根据自身研究方向应具备的实践能力要求,在导师的安排指导下,完成教学实践、专业实践、科研实践等实践活动。教学实践主要是以本科生为对象开展试讲、辅导、批改作业、指导毕业论文等,一般应安排在前四个学期内;科研实践包括:参与具体的科研项目、科研咨询、课题调研等。
八、毕业与学位授予
研究生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规定的全部课程和全部培养环节,成绩合格且取得相应学分,科研成果达到申请硕士学位的资格条件,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准予毕业;达到硕士学位授予要求者,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批,同意授予其学位后,授予中国史硕士学位。
九、本培养方案自2024级研究生开始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