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学科建设  >  特博项目  >  正文
博士培养方案
文章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4-10-15 点击数:

中国史一级学科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602)

一、培养目标

培养积极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的,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导向,具备严谨科学态度、良好科研素质、敬业和奉献精神,具有宽广的中国史基础知识、坚实的学科理论水平,掌握与中国史学科密切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理论和研究方法,具备科学准确发现问题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并取得创造性科研成果的中国东北边疆与民族研究高层次专门急需人才。

(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具有广博的人文素质和现代意识,科学的研究精神与综合能力,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开阔的国际视野,具有独立选题和进行专业学术研究的能力,能够胜任历史研究的实际工作。

2.学术道德

品行端正、遭纪守法、诚实守信;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遵守历史研究的基本规范,遵守相关的保密制度和纪律;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能力

熟练运用本学科通用工具性知识,融会贯通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系统掌握学科核心知识。把握本学科的学术前沿动态,了解当代中外史学理论和方法发展的最新趋势,了解支撑学科前沿或学科生长点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具备阅读和使用中外文历史文献和档案的能力以及田野调查、口述访问等发掘第一手资料和相关信息的能力。

2.学术鉴别能力

具有强烈的贯通意识、问题意识和科学准确发现学术问题与创造性分析并解决学术问题的能力,具备评判研究方法的合理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的能力。具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的识别能力,对于当代中国史研究成果和当代中国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有一定的鉴别能力。对已发表的中国史文献与档案资料具备基本的评判能力。

3.科学研究能力

对当代中国史学科的生长点认识敏锐,在本研究方向上能提出具有前沿性的学术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设计合理的研究路线,具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史料采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术创新能力

在提出新问题、获取新史料、采用新方法、利用新理论、运用新技术和获得新认识等某一方面或几方面具备一定的开拓创新能力。

5.学术交流能力

能够采用适当形式介绍相关的学术项目和成果,表达自己的学术见解。具备书面、口头以及运用数字化媒体等视觉技术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

6.其他能力

能够撰写中国史研究方面的课题设计方案或课题申请书,具备在学术交流方面的协调和沟通能力。

二、研究方向

中国东北边疆与民族研究是国家确定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项目,关系到民族团结、边疆稳定、领土完整等国家重大核心利益。研究方向分为:

1.东北民族问题研究

在开展基本理论与基础文献研究的同时,重点研究东北民族历史与文化,东北民族地区的安全与发展,东北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作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研究。

2.东北亚国际关系研究

在东北亚国际关系视域下,主要研究东北亚地区跨境贸易、民族关系、外来宗教渗透、跨界河界山等关乎国家安全、和平崛起、国防安全等核心利益的重大问题,以及中国与东北亚周边国家疆域伸缩、边界纠葛与衍变问题,东北亚各国家尚存在的领陆与领海问题,对东北亚未来地缘政治的发展趋势、政治经济的演变格局进行前瞻性研究,提供应对政策。

3.东北历史文献研究

侧重选择高句丽、渤海有关文献,以及对反映中朝关系的历史文献进行整理研究。发掘整理满族民间口传文献及纸质满文文献,收集并整理日本侵华史、东北抗战史等口述历史资料,对其展开理论研究。

4.东北边疆区域发展研究

以东北民族地区的安全与发展、东北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研究、东北空心化等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希冀对当前东北地区的安全与稳定、经济繁荣发展提供相应的应对政策。

三、学习年限

博士研究生基本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6年。其中,第一学年为专业课程学习时间,第二、三学年为撰写学位论文时间。

四、培养方式

1.采取导师负责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博士生的指导应服从博士生指导小组的领导,领导该小组的是博士培养项目指导委员会。指导委员会、指导小组和导师,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发挥集体培养的优势,负责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制订和指导研究生的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及品德教育等。

2.研究生科学研究训练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采取定期组内学术讨论会制度(简称定期组会制)。定期组会制的形式分为由导师主导的研究小组组会和由导师组主导的方向大组组会。导师需每学期定期组织召开至少8次组会(新生第一学期需参加至少4次组会),组会的研讨内容分为研究生的专业课程学习汇报、专业文献学习汇报、课题研究汇报、论文进展汇报、头脑风暴式自由讨论等。导师通过定期组会制对研究生进行常规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和指导,培养学生归纳文献的能力、锻炼学生学术质疑的本领、提高学生对科研的严谨态度、学术兴趣、学术道德等。

3.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参加科学研究,培养独立的科研能力。博士研究生学术成果须达到《长春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中规定的相关成果要求,方能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五、课程学习

1.课程设置

课程分为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和必修环节。博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28学分,包括学位课程12学分、非学位课程8学分以及必修环节8学分。

课程设置表

课程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

学期

考核

方式

备注

学位

基础课

B2181201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32

2

1

考试

必修

6学分

B2181204

博士学术外语

32

2

2

考试

B2181205

民族学概论

32

2

1

考试

学位

专业课

B3181202

东北边疆与民族研究

32

2

1

考试

必修

6学分

B3181203

国际法

32

2

1

考试

B3181204

高句丽渤海研究

32

2

1

考试

专业

选修课

B5181216

历史地理学

32

2

2

考查

至少选修

4门8学分

B5181215

东方外交史

32

2

2

考查

B5181214

东北亚国际关系史专题研究

32

2

2

考查

B5181213

中国东北史

32

2

2

考查

B5181202

民族语文(满、朝鲜)

32

2

2

考查

B5181203

朝鲜半岛问题研究

32

2

2

考查

B5181212

东北边疆民族文献学

32

2

2

考查

B5181206

东北亚边界演变研究

32

2

2

考查

B5181207

清代东北边疆思想研究

32

2

2

考查

B5181208

清代东北边疆民族研究

32

2

2

考查

B5181209

高句丽渤海考古

32

2

2

考查

B5181217

朝鲜半岛考古专题

32

2

2

考查

B2181207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

32

2

1

考查

B5181219

高句丽渤海史料研读

32

2

2

考查

B5181220

高句丽渤海热点问题

32

2

2

考查

必修环节

B7999904

开题报告


2

3

考查

必修

8学分

B7999905

中期考核


2

5

考查

B7999906

学术活动


2

1-5

考查

B7999908

实践活动


2

3

考查

应修总学分

至少修满28学分

2.个人学习计划

博士生入学后三个月内,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和领域,制定培养计划,并由博士生指导委员会审查通过后报学院备案。博士生入学后一般应在第三学期末完成开题报告,之后进入论文写作阶段。开题报告与论文答辩间隔应该不少于一年。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重点是以科研为主,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课程的学习首先围绕所在方向的前沿性、体系性和理论性展开,在打开学生学术视野的同时,增强其判断能力。所有课程的学习应在第一学年内完成。授课方式可灵活多样,一般应以学术研讨为主。

博士生在学期间应至少参加全国性或国际性学术会议2次;同时,在校内做公开学术报告2次。

3.考核方式

凡博士生培养方案中开设的各门课程,都要进行考核。考核方式为考试和考查两种方式。专业课考核应多以课程论文的形式,重点是加强对博士生写作能力的训练。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其考核按百分制计算,60分以上为合格。

六、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一)博士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要求

博士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需达到《长春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中规定的基本要求,同时满足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备案的)关于申请博士学位博士生需取得学术成果的具体要求。具体如下:

1.学位申请者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或获得奖项,必须与学位论文的内容相关;

2.发表的学术论文以现刊或以网上检索到全文为准,录用通知不予认可;

3.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需完成2万字以上的调研报告,关于东北地区乡(镇)村社情、舆情、民情等内容。

(二) 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选题与综述的要求

中国史博士学位论文应是中国史相关领域中的最新研究成果,应具有创新性、前沿性,具备较高的学术价值。论文选题应在中国史学科范围内,针对某一学术史上具有重要价值的问题开展研究,以体现博士生在学科理论和方法上的素养,以及从事该项研究投入的工作量。同时需具备在论证和推理上的能力、对材料取舍的判断力以及论文谋篇布局的能力。

论文论证需逻辑严密,合理铺陈材料;需在研究结论上有所创见,能够提出新见解,从而推动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同时,论文在理论、方法上力求有所创新。

学位论文应当针对选题做全面深入的文献综述,详细梳理此前研究的成果,也包括对该选题涉及的理论与方法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清晰阐释选题的意义以及该选题在理论与方法上的创新。

2.规范性要求

中国史博士学位论文从前期准备到完成写作,要有3年以上的时间,保证博士生有足够的时间来搜集资料、开题,写作和修改学位论文。论文写作需遵守学术规范要求。

中国史博士学位论文的字数原则上要求在10万字以上,文字平实,表达流畅,应该用凝练的语言来表述创造性成果。

3.成果创新性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应当是原创性成果,需要有学术性的创新,严禁抄袭。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包括新史料、新方法、新视角、新结论等。优秀博士论文应当达到全面创新的水平。

(三)学位论文主要工作

学位论文研究阶段须经过指导小组的四个阶段审查,审查程序严格按照以下要求进行:

第一阶段:前期审查

主要以开题报告为依据,审查学位论文的选题和研究设计。重点审查:

1.学生是否在充分查阅相关领域成果和文献的基础上,对所在领域的国内外动态基本掌握;

2.选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3.研究计划的视角、方法、准备采取的理论依据、写作框架等方面的合理性;

4.是否清楚自己在未来的研究中可能遇到的难题和可能取得的创新;

5.研究进度计划和阶段性成果等是否可行。

审查时间一般不晚于博士生入学后的第三学期末;开题报告合格后,可进入撰写阶段。如果不合格,则需要重新开题,两次开题的时间间隔必须不少于 2 个月。通过审查的时间与学位论文通讯评阅的间隔不得少于 1 年。

在学位论文正式撰写过程中,如果论文的正文与开题报告中的写作计划相差三分之一以上,须重新进行开题审查。

开题报告审查小组成员名单,由指导教师提出并提交博士生指导小组审核,审核通过方可组织开题。开题报告会须在校内公开举行。

第二阶段:中期审查

每隔3-5个月,博士生要向导师及有关专家报告论文进展情况,并提交学位论文进展报告,导师和相关专家应帮助博士生分析论文中存在的问题,以使论文写作顺利进行。论文写作期间至少进行2次学位论文进展报告。

第三阶段:预答辩审查

主要以学位论文初稿为依据,审查学位论文的进展和完成情况。在预答辩审查之前,博士研究生应达到以下条件:

1.完成不少于 2 次的学位论文进展报告;

2.达到了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科研成果要求;

3.完成并提交学位论文初稿。

预答辩审查的时间一般应在论文通讯评阅前4个月完成。审查内容包括:

1.学位论文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2.通过考查学位论文的参考文献、文字表达等,审查学位论文的规范性;

3.通过审查学位论文结构、观点、方法和论证等,考查学位论文的科学性和创新性。在指导小组进行中期审查论文初稿(涉密或保密的学位论文除外)之前一周,报告前必须张贴海报,公布学位论文题目、报告人、指导教师、审查小组成员、时间和地点等。如果预答辩审查小组认为论文初稿合格,该博士生应该准备进入后期审查阶段;不合格者在半年后再次申请论文预答辩审查。

论文初稿完成后,在送校外专家“盲审”期间,博士生指导小组需对拟答辩博士生的学位论文初稿进行集体审查,审查不通过不得进入答辩程序。

第四阶段:后期审查

后期审查主要以学位论文答辩为依据,全面审查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博士生需在答辩前2个月提出申请,经博士培养项目指导委员会审批通过后方可进行答辩。博士生学位论文答辩前提交符合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科研成果,学位论文答辩每年举行两次,上半年在5月末进行,下半年在11月末进行。

论文答辩须成立答辩委员会,答辩委员会成员由各博士生指导小组提名、审查,并经博士培养项目指导委员会审核通过,方可组成。答辩委员会由 5-7 人组成,其中校外专家不少于 2 人。答辩委员会根据无记名的投票方式,进行表决,然后根据表决结果做出通过或者不通过的结论。未能通过者,应修改论文,并再次申请答辩,两次答辩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半年。答辩的具体要求详见《长春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

七、毕业与学位授予

博士生在规定修业年限内完成课程学习,修满规定学分,通过思想品德考核、学位论文答辩,符合毕业资格,准予毕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有关规定,达到我校学位授予标准,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历史学博士学位。

八、本培养方案自2024级博士研究生开始实施。

九、附录

课程简介及参考书目

中国

马克

思主

义与

当代

内容

简介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是针对博士研究生开设的一门对当代世界和当代人类所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进行战略性思考的课程,本课程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运用当代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深入分析当代人类社会重大的社会问题和政治经济热点问题、科学技术前沿问题、重大社会思潮和理论热点问题等,从而深刻理解和系统把握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自觉掌握并运用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进一步开展科学研究和实践工作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参考

书目

1.高哲:《马克思恩格斯要论精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

2.列宁:《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选集》第2卷。

3.列宁: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对一种反动哲学的批判》,《列宁全集》(第18卷)第二版,人民出版社,1988年。

4.《毛泽东选集》(1-5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5.《毛泽东著作选读》(上、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

6.《邓小平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

7.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8.《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6年10 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议通过)。

9.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0. 庄福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理论成果》,人民出版社,2004年。

11.雍涛:《毛泽东哲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人民出版社,2003年。

12. 郭德宏:《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

13. 郎咸平、杨瑞辉著:《资本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改革》,东方出版社,2012年。

14. HughG.Caugh,Jr著,王义豹译:《科学方法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15. 查尔默斯著,邱仁宗译:《科学究竟是神》,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

16. 史蒂文·温伯格著,黄艳华、江向东译:《仰望苍穹:科学反击文化敌手》,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年。

17. 特伦斯·基莱著,王耀德等译:《科学研究的经济定律》,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

18. 刘钝、王扬宗编:《中国科学与科学革命:李约瑟疑难及其相关问题研究论著选》,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

19.韩孝成著:《现代科技的人文反思—科学面临危机》,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

20.(美)Joseph E. Stiglitz著,夏业良译:《全球化及其不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

21.(加拿大)马乔里·格里芬·科恩等编著,段宝良译:《全球化动荡》,华夏出版社,2004年。

中国

边疆

学概

内容

简介

导论:对“边疆学”概念作出释义,界定其内涵与外延,介绍国内外各说之异同、特点及边疆研究的有关理论与方法,特别注重与其他学科交叉研究的方式与方法。

第一讲,边疆理论发生发展之沿革;历代边疆、边政、边务政策之综述。

第二讲,近代边疆与边疆学的成熟;陆、海边疆的变动与划定原则。

第三讲,边疆与边疆地区的民族、宗教与文化。

第四讲,边疆政治制度与边疆地区的社会、教育及经济发展。

第五讲,边疆问题与国家安全。

第六讲,中央主理边政机构与新中国的治边政策。

参考

书目

1.(美)拉铁摩尔:《中国的内陆亚洲边疆》,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2.(美)巴菲尔德:《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

3.(英)哈·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商务印书馆,1985年。

4.(日)江上波夫:《骑马民族国家》,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

5.(日)桃木至郎编:《海域亚细亚史研究入门》,岩波书店,2010年。

6.杨生茂编:《美国历史学家特纳及其学派》,商务印书馆,1983年。

7.郑汕著:《中国边疆学概论》,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

8.郑汕、赵利峰主编:《边防民族宗教概论》,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年。

9.厉声、李国强主编:《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综述1989—1998 年》,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

10.马大正著:《中国边疆研究论稿》,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

11.梁双陆编著:《边疆经济学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中国边疆经济发展》,人民出版社,2009年。

12.林荣贵主编:《中国古代疆域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

13.郑钦仁、李明仁译著:《征服王朝论文集》(修订版),稻香出版社,2002年。

14.赵现海著:《明代九边长城军镇史:中国边疆假说视野下的长城制度史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

15.林显恩著:《边政通论》,台北华泰书局,1987年。

东北

亚国

际关

系研

东北

亚国

际关

系研

内容

简介

东北亚国际关系主要研究古代至近代以来的亚洲东北部地区有关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相互关系演变的历史进程。从地域范围而言,它包括朝鲜半岛、中国东北、东西伯利亚、日本、阿留申群岛;从时间范围而言,主要集中于东亚国家秩序形成、解体,以及20世纪以来的东北亚国家关系。课程以专题讨论形式呈现,主要主题有:

东亚封贡体系的形成与特点;

东亚国家体系与西方国家体系比较;

东亚封贡体系的解体过程;

近代以来的东亚国家秩序;

二战及冷战时代的东亚秩序形成。

参考

书目

1.崔丕:《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史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2.马士,宓亨利:《远东国际关系史》,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

3.黄枝莲:《天朝礼治体系》上中下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

4. 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商务印书馆,1980年。

5. 崔博光:《东北亚近代文化交流关系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8年。

6.关捷、董志正、田久川:《日俄战争史料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

7.王东福:《朝鲜半岛与东北亚国际关系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2002年。

8.李朋:《东北亚国际关系中的美国政策研究(1784-1931)》,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

9.孔华润:《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新华出版社,2004年。

10.韩东育关于东亚秩序的论文和著作。

11. 沈志华:《中苏关系史纲》,新华出版社,2007年。

12. Rawski, Evelyn Sakakida, Early modern China and northeast Asia。

东北

边疆

与民

族研

东北

边疆

与民

族研

内容

简介

以东北民族与边疆史地理论、东北历代民族与疆域的实态、中原王朝治理东北的边疆政策、中原王朝对东北边疆的开发,以及东北边疆文化、边疆政教、边疆地理、领土丧失等为基本内容,遵循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和边疆民族和谐相处的原则,对当前学界重点关注的热点问题、敏感问题做全面介绍和基本史实的客观阐释,勾画东北民族与边疆发展的基本特征,揭示东北边疆地区的发展演变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发展演变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发展态势又决定了东北边疆地区发展演变的基础。

参考

书目

参考

书目

1.金毓黻:《东北通史》,社会科学战线杂志社出版,1978年。

2.张博泉:《东北地方史稿》,吉林大学出版社,1985年。

3.佟冬主编:《中国东北史》(1-6卷),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

4.傅斯年:《东北史纲》,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3年。

5.李健才:《东北史地考略》(1-3卷),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2001年。

6. 孙进己等:《东北历史地理》(1-2卷),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

7.冯永谦:《东北亚研究——北方史地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

8.李兴盛:《东北流人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

9.王绵厚:《秦汉东北》,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

10. 李健才:《明代东北》,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

11.杨余练等:《清代东北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

12.张博泉、魏存成:《东北古代民族•考古与疆域》,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

13.孙进己:《东北民族源流》,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14.[俄]史禄国:《北方通古斯的社会组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

15.蒙文通:《周秦少数民族研究》,上海龙门联合书局,1958年。

16.韩儒林:《穹庐集———元史及西北民族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17.干志耿、孙秀仁:《黑龙江古代民族史纲》,黑龙江文物出版编辑室,1982年。

18.张博泉:《箕子与朝鲜论集》,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

19.耿铁华:《中国高句丽史》,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

20.刘子敏:《高句丽历史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1996年。

21.魏存成:《高句丽遗迹》,文物出版社,2002年。

22.杨保隆:《肃慎挹娄合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23.朱国忱、魏国忠:《渤海史稿》,黑龙江文物出版编辑室,1984年。

24.王承礼:《中国东北的渤海国与东北亚》,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

25.王慎荣、赵鸣岐:《东夏史》,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

26.白友寒:《锡伯族源流史纲》,辽宁民族出版社,1986年。

27.马长寿:《乌桓与鲜卑》,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

28.孙秀仁等:《室韦史研究》,黑龙江文物出版编辑室,1985年。

朝鲜

半岛

问题

研究

内容

简介

本课程以朝鲜半岛的历史与现状为讲述对象,从宏观角度向学生介绍二千年来关于朝鲜半岛的历史文化知识,并从朝鲜半岛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社会和国际关系等多个角度,深入剖析朝鲜半岛紧张局势的症结所在及未来走向。一方面使学生具有坚实的专门史基础,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广阔的研究视野。

参考

书目

1. 崔志鹰:《朝鲜半岛:多视角全方位的扫描剖析》,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年。

2. 邵毅平:《朝鲜半岛地缘环境的挑战与应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3. 金文学:《东亚三国志》,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2011年。

4. 张伯伟:《域外汉籍研究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5. 阿诺德·汤因比、郭小凌、王皖强:《历史研究(套装上下册)》,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6. 内藤湖南、 刘克申:《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化》,商务印书馆,2012年。

7. 许知远:《东方历史评论(第1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

8. 韩献栋:《朝鲜半岛的安全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9. 朴建一、马军伟:《中国对朝鲜半岛的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年。

10. 徐文吉:《朝鲜半岛时局与对策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

11. 亨利•基辛格、胡利平、林华、杨韵琴:《论中国》,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12. 谢益显:《中国当代外交史(1949-2009)》,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

高句

丽渤

海历

史问

题研

高句

丽渤

海历

史问

题研

内容

简介

本课程以高句丽族(渤海族)的形成演变和高句丽政权(渤海政权)的产生、发展及其灭亡的历史为基本线索,以学界现有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最新考古发现,围绕高句丽族(渤海族)的族源与族属、高句丽政权(渤海政权)建国集团的民族构成、高句丽 (渤海)王族世系、高句丽政权(渤海政权)与中原政权的隶属关系,以及高句丽政权(渤海政权)的政治制度、社会文化、宗教信仰等中外学界存有较大分歧的焦点问题作为讲授对象,通过这些专题的研讨,使得学生能够了解高句丽渤海研究的核心,要旨与症结。

参考

书目

1.张博泉:《箕子与朝鲜论集》,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

2.耿铁华:《中国高句丽史》,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

3.刘子敏:《高句丽历史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1996年。

4.魏存成:《高句丽遗迹》,文物出版社,2002年。

5. 张博泉,魏存成:《东北古代民族•考古与疆域》,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

6. 王绵厚:《高句丽古城研究》,文物出版社,2002年。

7.高福顺、姜维公:《<高丽记>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

8.耿铁华:《高句丽古墓壁画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

9.金毓黻:《渤海国志长编》,《社会科学战线》编辑部,1982年。

10.孙进己等:《渤海史论著汇编》,辽宁社会科学院,1987年。

11.孙玉良:《渤海史料全编》,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

12.王小甫主编:《盛唐时代与东北亚政局》,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

13.王禹浪、王宏北:《高句丽、渤海古城址研究汇编》,哈尔滨出版社,1994年。

14.魏国忠:《渤海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15.鸟山喜一:《渤海史上的诸问题》,风见书房,1968年。

16.宋基豪:《渤海政治史研究》,一潮阁,1995年。

17.杨军:《渤海国民族构成与分布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

18.王承礼:《中国东北的渤海国与东北亚》,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

19.马一虹:《靺鞨、渤海与周边国家、部族关系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东北

边疆

民族

文献

内容

简介

东北边疆民族文献学主要讲授东北边疆民族的文献与文献学理论,包括民族资料的分布与范围、目录与版本、题解与提要、专家学者生平简介,研究现状与研究趋势、检索与利用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强化学生的版本目录学知识,提高学生检索与利用民族文献的能力,希望学生能够达到独立编制东北边疆民族方面的著述、论文等各体索引的水平。

参考

书目

1.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商务印书馆,1957年。

2.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华书局,1965年。

3.王欣夫:《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4.刘维英:《民族文献检索与利用》,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

5. 刘浦江:《二十世纪辽金史论著目录》,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

6. 范秀传:《中国边疆古籍题解》,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

7. 中国近现代边疆文献辑录编委会:《中国近现代边疆文献辑录》,蝠池书院,2010年。

8.李德山:《隋唐时期东北边疆民族与中央王朝关系史研究》,香港亚洲出版社,2008年。

东北

亚边

界演

变研

内容

简介

重点研究中俄东段边界、中朝边界、北方四岛、独岛问题、图门江出海口等问题。

参考

书目

1.厉声:《近代中国边界变迁与边疆问题》(一)、(二),《百年潮》

中国中共党史学会,2007年。

2.杨昭全、孙玉梅:《中朝边界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

3.刘远图:《早期中俄东段边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高句丽渤海考古

内容

简介

本门课程分为高句丽考古和渤海考古两部分。高句丽考古主要讲授高句丽的都城、山城、墓葬等高句丽遗迹;渤海考古主要讲授都城城址、对外交通及相关遗址、墓葬等渤海遗迹。本门课程对高句丽渤海各种遗址、墓葬、遗物发现经历,形制特征,研究热点、难点的总结与辨析,能够使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高句丽渤海考古的基本内容与基本问题,能够使学生从考古学视角全面认识高句丽(渤海)族、高句丽(渤海)政权、高句丽(渤海)社会的形成、发展与变迁以及高句丽(渤海)在古代东亚政治格局中的地位、作用与影响。

参考

书目

1. 魏存成:《高句丽遗迹》,文物出版社,2002年。

2.耿铁华:《高句丽古墓壁画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

3. 刘子敏:《高句丽历史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1996年。

3.耿铁华:《中国高句丽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

4.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集安市博物馆 丸都山城——2001~2003年集安丸都山城调查试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4年。

5.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集安市博物馆:《集安高句丽王陵:1990~2003年集安高句丽王陵调查报告》,文物出版社,2004年。

6.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集安高句丽墓葬报告集》,科学出版社,2009年。

7. 王绵厚:《高句丽古城研究》,文物出版社,2002年。

8. 魏存成:《渤海考古》,文物出版社,2008年。

9. 郑永振,严长录:《渤海墓葬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

10. 朱国忱,朱威:《渤海遗迹》,文物出版社,2002年。

11. H.A.克柳耶夫编著,宋玉彬等译;张桂兰等校:《19-20世纪俄罗斯远东南部地区考古学:主要作者生平及著作目录索引》,文物出版社,2010年。

12.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敦化市文物管理所:《六顶山渤海墓葬:2004-2009年清理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12年。

13.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安虹鳟鱼场:1992-1995年度渤海墓地发掘报告(上下册)》,文物出版社,2009年。

14.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渤海上京城——1998~2007年度考古发掘调查报告(上下册附图)》,文物出版社,2009年。

清代东北边疆思想研究

内容

简介

《清代东北边疆思想研究》是东北边疆与民族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项目博士研究生的一门专业必(选)修课。中国东北边疆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十分重要而且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研究与认识东北边疆不但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还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边疆是一个比较模糊和复杂的概念,直到清王朝最后奠定了中国的版图,真正实现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与民族及其疆域的“大一统”,是有史以来巩固治理边疆最好的王朝之一。研究清朝的东北边疆治理思想对于了解东北边疆历史与现状、边疆民族问题等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

书目

1. 刘信君主编:《中国古代治理东北边疆思想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

2. 吕萍编:《中国正史中的边疆思想资料选辑》,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8年。

3. 吕萍、张林等编:《中国正史中的边疆思想资料续辑》,吉林文史出版社 2012年。

4. 孙喆著:《康雍乾时期舆图绘制与疆域形成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5. 杜文忠著:《边疆的法律--对清代治边法制的历史考察》,人民出版社,2004年。

6. 宝音朝克图著:《清代北部边疆卡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7. 刘文鹏著《清代驿传及其与疆域形成关系之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清代东北边疆民族研究

内容

简介

《清代东北边疆民族研究》是东北边疆与民族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项目博士研究生的一门专业必(选)修课。中国东北边疆历史上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清代东北地区民族包括满洲、鄂伦春、鄂温克、赫哲、锡伯、达斡尔等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与文化,组成了东北的民族文化。研究这些民族的文化对于认识东北边疆民族关系,巩固东北边疆的稳定,加强民族团结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参考

书目

1. 关捷著:《东北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北京科文图书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07年。

2. 顾奎相主编:《东北古代民族研究论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3. 周喜峰:《清朝前期黑龙江民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年。

4. 徐凯:《满洲认同<法典>与部族双重构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

5. 张杰、张丹卉:《清代东北边疆的满族(1644-1840)》,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年。

6.程妮娜著:《古代中国东北民族地区建置史》,中华书局,2011年

版。

中国东北史

内容简介

本门课程是一门博士研究生基础课程,课程开设旨在让博士新生了解掌握中国东北历史发展脉络、特点、民族迁徙、疆域形成、政权建设等基本内容,为进一步研究“东北民族与边疆”诸问题奠定知识基础。课程以教师制定专题,师生共同探讨研究的形式展开。讲授、研读内容以金毓黻《东北通史》为主体教材,并配以相关东北史专著、文章,扩大东北史原始文献阅读,加深东北史相关知识、理论的掌握。

参考书目

1.金毓黻:《东北通史》,五十年代出版社,1981年。

2.佟冬:《中国东北史》,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

3.李治亭:《东北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年。

4.王绵厚:《秦汉东北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

5.张博泉:《东北地方史稿》,吉林大学出版社,1985年。

6.程妮娜:《东北史》,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年。